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侧面描写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罗敷是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 ,如果只采用正面描写 ,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里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侧面描写 ,使罗敷这个美貌女子的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这样的诗句 ,通过写她的住所之美 ,来衬托罗敷的美貌 ;以器物来陪衬人物 ,即用“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通过写她的器物之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第二是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作者用“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  相似文献   

3.
陌上桑【讲读目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其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一朵奇葩,是与其塑造的罗敷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塑造形象所采用的精湛的艺术手法分不开的。因此,学习本诗的目的可以确定为: 1、分析、认识罗敷这个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意义。 2、理解、掌握这首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运于的娴熟的艺术技巧。【讲读提示】 1、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一言以蔽之,罗敷是一个年青美丽、聪明颖慧的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 2、作者是怎样塑造罗敷的形象的? 提示:作者在塑造罗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动人,富有立体感。诗的开头两句,作者先创造了一个自然明快充满诗意的优美环境,为罗敷的出场作了很好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的主人公是田间路上采桑的妇女罗敷。不少人都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两句诗得出结论:她是一个劳动妇女(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的五十二面的“自学提纲”是这样提的)。我们还是看看这首诗是怎样刻画罗敷这个妇女的外形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中罗敷的丈夫果真如罗敷自己所言是个“大夫”“专城居”的大官吗?如果这样认为,就会使这首诗逊色七分,罗敷的形象也就暗然失色了。再说,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身为一个“专城居”的夫人怎么会到城外去采桑呢?再说,她采桑干什么,她能去养蚕吗?旧社会采桑养蚕是农家女的事,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是东汉时的一首乐府民歌,其中“罗敷善蚕桑”一句,乍一看,它交待了罗敷的身份、兴趣、爱好和特长,但读完全文细一品,这是全文的伏笔。它不但暗示了主人公的思想品质,还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影射了事件的结局。一、“罗敷善蚕桑”这一伏笔暗示了主人公的品质高尚和心灵美好。“蚕桑”一词告诉了我们罗敷的身份——劳动妇女。这就决定了她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地位及阶级情感。一个”善“字不但告诉我们罗敷聪慧能干,热爱生活;靠劳动养活自己,以劳动为乐。不贪图过那种不劳而获、锦衣玉食的剥削生活。她也明白:自己与“使君”属于两个…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相似文献   

8.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以它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喜剧效果博得了历代人们的喜爱,建国以来一直被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选为教材,专家学者评论颇多,其影响之大远非一般文学作品可比。但是,由于过去极左路线的影响,这首诗的主人公罗敷究竟是什么身份,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至今尚不明确。而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便很难对这首诗作出恰当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除略管见。《陌上桑》写的是一个喜剧故事:聪敏美丽的罗敷去城南采桑,路遇一个企图诱辱她的太守,经过巧妙周旋,太守终被置于狼狈境地。对于罗敷这个形象,现行的文学史、作品选和一些评论文章都称她“采桑女子”,回避提她的身份。《中国文学史纲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陌上桑》这首古诗时,围绕秦罗敷这个艺术形象,在下面几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①罗敷是不是“劳动妇女?”②如何看待罗敷的服饰和用具?③如何理解罗敷的“夸夫”?就以上几个问题,我谈一点看法。罗敷的服饰用具的确华丽,她还夸耀自己有个当官的丈夫。我们能不能据此就认定她不是劳动妇女,而是“贵族女子”呢?不能。我们对古代诗文中的艺术形象,应作全面、深入、具体、细致的分析;不能抓住一点,就忙作结论。作者一开始就交代“罗敷喜(一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喜”在这里有喜欢、热爱之意;即或解为“善”,亦有善于、擅长之意。两种解法,于表现人物的身分  相似文献   

11.
1994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李栋臣、赵继学两同志《罗敷是贵妇人》(以下称《贵》文)一文,虽觉有新意,但对其观点实不敢苟同。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相和歌古辞,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作品通过塑造罗敷的形象,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 全诗分三解。 诗歌的第一解,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罗敷的“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首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叙事诗。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即以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人,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描写罗敷之美是通过对他人神态的描写烘托出来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直接从正面着墨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美艳的倾倒,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的家庭纠纷,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从旁观者的态度中想像得出罗敷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和绰约风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曲词,描述了美女罗敷拒绝了使君的求婚,而夸耀自己丈夫的故事。由于描述生动而精彩,备受赞赏。后世许多文人词客沿用此题材形式,概括发挥,创造了不少新的曲词,如《罗敷艳歌行》、《罗敷艳》、《罗敷媚》、《采桑》、《日出行》、《日出东南隅行》等,仅《乐府诗集》中,就收有30余首,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5.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16.
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文本中叙述了她的这样一个故事:年轻貌美的罗敷与五花太守在桑中陌上邂逅相遇,面对当权者的无礼调戏,罗敷利用自己的聪慧和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然而,围绕罗敷这一形象,《陌上桑》的传统主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罗敷形象身份的认定。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陌上桑》开篇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没有作正面描绘,而是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目而视;少年人看到她,脱下帽子戴上帩头;耕者忘记了身边的犁,锄者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因罗敷而神魂颠倒,你想罗敷有多美!不直接写美的形象,而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这也符合模糊理论的原理。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教学中 ,大多把“好女”理解为“美女” ,似乎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 :其一 ,与主题内容不相协调。诗歌第一节 ,极其夸饰地写出了罗敷服饰、工具之美 ,而更别开生面地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对她的美作了极度的形容 ,通过周围人的强烈反映 ,写出了罗敷的“惊人之美”。这就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想像力 ,增加了诗歌生动活泼的喜剧气氛。所有这些 ,都是为突出罗敷的外表美服务的。写罗敷的外表美 ,并不是诗的主旨所在。诗的主旨是第二节 ,写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话语软中带硬 ,有理有节 ,给这…  相似文献   

19.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上是一段著名的侧面虚写罗敷貌美的文字。然而如果用形式逻辑检测一下,便会发现这段描写文字逻辑是混乱的。它表现在对罗敷貌美作出反应的人群的分类标准不统一。“行者”、“耕者”、“锄者”这三者是依据人物的身份划分的,而“少年”则是依据人物年龄标准划分的。而由于标准的依据不一,其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却产生了交叉。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段逻辑上混乱的文字又确确实实是千古绝唱,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就在这  相似文献   

20.
罗敷新议     
罗敷夸夫,有口皆碑。半个世纪以来,各种选本、专著都认定罗敷为农家采桑女。但如果从罗敷整体形象着眼,则可以看出罗敷为贵族女性;主动向罗敷求婚的太守,也文明礼貌,决不是卑鄙愚蠢的扰民官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