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不怎么得志更不得势的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的悲剧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  相似文献   

2.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是一部富含讽刺手法的文学作品,对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生活和心态进行鲜明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分析了讽刺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现象与当代社会的共通之处,以及对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范进中举》不仅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弊病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读书人,他生活在贫穷之中,一直不停地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多岁才中了个秀才。小说记叙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让人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让读者在笑的同时感受到非常深沉的悲哀,对社会、对文人的道路都引起了思考。文中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特别是出色的讽刺手法,使本文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现就本文的讽刺艺术运用谈谈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张德敏 《现代语文》2007,(6):114-114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明确学习小说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为同学们自主学习《范进中举》提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有意把它们合起来讲。分析艺术形象时,我看到同学们对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极为关心,便命了两个思考题让他们讨论。  相似文献   

9.
许多教师在解读《范进中举》时,侧重于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同时将人物形象作为单独的个体来分析,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类人的存在,所以也就影响了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文章侧重于将《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从身份地位角度以及与范进亲疏远近关系的角度进行分类辨析,从而对文本主题进行更趋向于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手法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事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在这中环境下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上,虽然在垂老之年得到了功名,但却在狂喜之下疯了.疯的丑陋.疯的可怜。范进的悲剧是一种讽刺,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多角度来分析范进这一典型形象,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情况对比,揭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灵魂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3.
<范进中举>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讽刺艺术的运用上,其讽刺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极具真实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各类人物陆续登台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5.
16.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7.
李世宗 《教育革新》2010,(10):49-49
《范进中举》是一篇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儒生们的丑态。讽刺可通过对比、夸张、白描、反语等手法来表现,达到令人反思的效果。现就《范进中举》中的讽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究。理解讽刺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有些文章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会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割成两大块,使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倾向和文章的行进方向被分析得模糊不清.文章的主题可以发散,但最终还是要融合.以教学《范进中举》为例,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直观呈现如何处理整合一篇文章两个方面的主题的策略和步骤.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贵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豪门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再加上因家境由富裕到贫穷的转变而受到的冷遇,这多舛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对现实生活独具慧眼的深刻认识,成就他创作出标志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高峰的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