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复音虚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表示一个概念,不能拆开解释的虚词。复音虚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语音的发展和表达的需要,并使语句排比整齐完美。复音虚词产生于古人的直接造词,或由实词虚化而来,或由单音虚词复合而成  相似文献   

2.
学习汉语,虚词比实词更难掌握。在组词造句中如果漏用了虚词.或者虚词使用不当,就不能表达出准确的意思。维吾尔族学生因受其母语的影响,对汉语虚词掌握得不熟练。漏用、错用虚词的现象时有发生。作者仅对维吾尔族学生在使用汉语虚词时常出现的漏用和错用现象,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希望对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张文得 《中学文科》2007,(9):122-122
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2007年《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仅18个,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而高考高查的形式往往是将试卷语料中的文言虚词与教材中学过的虚词对举,判断其异同。所以掌握常见虚词特别是判断陌生语段中虚词意义和用法是备考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序和虚词是分析型语言(尤其是汉藏语言)表达意义的基本手段,早期汉语的虚词体系比较简单,后来才不断发展。丰富。虚词的发展。丰富是语言结构缜密化的需求,也与语言结构的调整即不断摈弃形态特征,朝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发展有关(古代汉语及现代藏缅语较明显。)相当一部分虚词的形成是动词虚化的结果。仡央语言及其他侗台语言虚词的发展亦大体如此。现代仡央语言的虚词数量较少,其中汉语借词成分较多,大部分虚词同时还具有实词意义(没有完全脱离实词窠臼)。这说明他央语言虚词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个较成熟的阶段。仡央语言的虚词不…  相似文献   

5.
陈智 《广东教育》2005,(12):38-39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比较少,与文言实词相比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言虚词的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就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三是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7.
文言复音虚词的研究较薄弱,古籍整理、大中教材诠释文言复音虚词时有失误。拙文以历史的、动态的观点,从语法学的角度,探究文言复音虚词的内涵、形成的原因、构词方式及其特点,旨在说明应当重视文言复音虚词的研究,俾使编纂辞书,整理古籍和教学古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杨帆 《考试》2004,(6):4-6
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要少得多,但文言虚词词性多变,用法灵活,想轻松驾驭它绝非易事。这里略谈一下虚词的考查形式和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教学文言虚词一法:“审辞气”歙县中学王祖锋古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我们阅读和欣赏古文,实词固然是重点,但要体会其深邃的意蕴,分析其生动的形象,领略其艺术风采,往往要悟透虚词。实词与虚词相较,虚词的古今变化尤为突出,并且使用频率高。据统计,在古代散...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就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道教史的角度追溯了“步虚词”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起源,重点论述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的内容与特色,指出了文人改造“步虚词”的实绩,即在继承传统“步虚词”的宗教形制外,融入了文人自身的意识理念与价值评判,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张勃 《山东教育》2004,(21):58-59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普遍,每100个词中,大约有30个左右的虚词。尽管虚词在数量上远不如实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用法也相当复杂。就虚词本身来讲,它一般无实在意义,但在表达句意时,它与实词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体,在结构的组成、文义的衔接、语气的表达、行文的气势的表  相似文献   

13.
虚词因其不具有完整的词汇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往往被忽略或不受重视。本文通过实例讨论了英汉语中虚词的转译问题,试图说明虚词其实作用大,意义也大,英汉互译时须重视它。  相似文献   

14.
虚词在先秦诗歌里的修辞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虚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类,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在《诗经》《楚辞》等先秦诗歌里,许多虚词并不象人们一般理解的那样都有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其中一部分虚词在诗歌中只有修辞作用。按传统方法去研究这一类虚词,往往造成对它们词性、意义、用法的看法不一致,导致词语理解的混乱和对诗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15.
杜甫善用虚词,他不仅一般地使用,还超越语法常规,使虚词成为诗之眼目,从而取得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杜诗以虚词为眼,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超过同时代诗人,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诗人极具个性的艺术特征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汉雏虚词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作者的看法,对汉维虚词对比研究的状况与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进行汉维虚词对比研究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荀子》虚词“安、案、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案、桉在《荀子》中是异形同意词。历代学者对这几个虚词的解释采取了贯用的辞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对解释实词确实很有效,但用来解释虚词则不太合适。这种以词解词的方法说明不了虚词与上下文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读者很难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因此虚词的研究方法必须从辞训式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从“安、案“桉”用例的实际出发,这三个虚词应分属两个词类:连词、副词。这两种用法只是在先秦古籍中出现,汉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8.
1996年-2002年高考试题所考文言虚词一览表:年份试卷1996全国1997全国1998全国1999全国考查的以因、乃、以但、以、虚词止、仅遂、且2000全国2001全国2002全国2002北京故、每、以、于、以、会、于、因、因、及乃、因既、无之、为年份试卷考查的虚词一、所选虚词及考查频率的分析1.选择的范围。所选虚词绝大多数来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掌握的虚词。在1996年-2002年的8次考试中,只有止、仅、但、遂、每、及、会7个虚词不在其中。在这7个虚词中,有6个考查的都是副词在语境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丁爱华 《广东教育》2006,(10):49-51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没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手段,汉语主要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本文用大量实例说明语序、虚词在表情达意时所起的积极作用,要选用、慎用、巧用语序虚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