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元栋 《学习之友》2008,(10):61-62
读中华读书报上《真假照片背后的故事》一文,深感世事往往与老实人开玩笑。文章的作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他对有关“商务印书馆百年历史”的一幅照片作了澄清性的说明。这是一幅题为《周建人与其兄嫂鲁迅许广平及作家孙伏园在一起》的照片,前排三人,从右到左依次为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后排孤零零一人,为孙伏园,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记     
读书的流弊我是一向佩服鲁迅的,所以也一向比较留意报章杂志上所登载的有关鲁迅的文章。今年四月十四新民晚报上有—篇耳聆同志写的《鲁迅墓前的花木设计》的文章,认为在鲁迅墓前栽种樱花,“不甚相宜”,理由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见在樱花底下只知道游乐,不求上进的“清国留学生”,颇为厌恶。当时一看了之,并没有深思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拍的是一群帝企鹅趴在雪地上。照片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位摄影家在南极拍到的画面,企鹅们正在哀悼刚刚死去的幼仔。”事实上,这个解释只是这位摄影家的想象,我们并不知道企鹅们为什么趴在雪地上。  相似文献   

4.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6,(3):F0003-F0003
鲁迅的照片不少,早年的却不多见,至于单人照就更为珍稀了。据史料记载,鲁迅1920年春初入东京弘文学院读书时曾拍过照片。摄者为铃木真一。鲁迅将照片邮寄回家,并在照片后面题记数语,以慰亲人思盼之情。可惜这张被公认为鲁迅最早的照片,至今没有着落,无人真正有缘见到过。现今存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下午,上海,细雨飘飞。我和几个同学,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的硕士论文答辩后,结伴前往虹口区-拜谒鲁迅墓和寻访鲁迅故居。鲁迅墓在鲁迅公园内,我们站在简朴的墓地前,默立良久。墓前放着前来瞻仰者摆放的几束鲜花。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去世。鲁迅人葬前,万人送别,民众代表献“民族魂”白底黑字旗一面,覆于棺上。  相似文献   

6.
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为此,特辑录一些名人悼念鲁迅的诗文,并略作分析,以飨读者。一、许广平《献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在上海寓所逝世。是年10月22日,许广平作《献词》一首以悼念鲁迅。鲁迅夫子:悲哀的氛围笼罩了一切,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献词“》以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来说明对鲁迅逝世的无限悲痛是无法用一两句话可以表达…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四年,《人间世》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专栏,并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照片。杂志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鲁迅接受采访。并准备刊出两张照片。一张为以书房为背景.  相似文献   

8.
拍照迷     
小时候我酷爱拍照,剪辫子前要拍照留念,过生日也是非照不可,其他还有春季照、冬季照,所以照片少说也有七八十张,只是可以对外公开的照片并不多。记得拍得最满意的是一张眼睛大睁而笑得不露齿的小方照,好像有点漂亮女孩的风范。我拿出去给人看,不料他们都怀疑地问:“这是你吗?”那些照片都是我的财富,闲下来总要理进理出。有一天,我正和女伴小燕在给每一张私人照片想优美的题词,小燕的哥哥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张老人墓碑的照片,墓碑上写着他几十个子孙的名字,中间的那个“杨相钰”是我太爷的名字。太爷是一个瘦小的老头儿,在我的记忆中,他一直是一位可亲可敬,平易近人的长者。他极善与人相处,街坊邻里都亲切地称他“杨爹爹”。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贡献的著名的文学家,1981年,胡耀邦同志在茅盾同志追悼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毕生的历史功绩,称赞他是“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是一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早在半个世纪之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文化界庆祝茅盾50诞辰周年的时候,就曾赞誉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张光年同志在1986年纪念茅盾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称他是“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1.
鲁迅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奠基者和开拓者,是驰誉世界文坛的两位文学巨匠,也是为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共同奋斗的一对亲密战友。可以说,鲁迅与茅盾之间既是“主帅”与“大将”的关系,又是一对足为世人尤其是文学家楷模的忘年交。将鲁迅与茅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鲁迅与茅盾在一九三六年的文学活动和战斗友谊作一些探讨,以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2.
相册里有妈妈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读这些照片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阵阵莫名的忧伤。最早的一张,是1950年妈妈20岁时照的,相纸已经发黄了,但漾在她嘴角的那一丝淡淡的笑意,那垂在细花布上衣前粗粗的辫子,无不诉说着妈妈曾经拥有的青春。今年春节前照的几张,是我的“作品”。望着她头顶日渐稀疏的白发,我暗暗发问:那张照片里的美丽  相似文献   

13.
我的成长史     
在我的床头柜上有一本相册——宝宝成长录,那里面记载了我的成长过程。这里的许许多多的照片,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每一张多姿多彩的照片都足以使我回味无穷。 瞧!这个胖乎乎的婴儿是谁?那是我的满月照。听妈妈说,我刚出生时,文静、漂亮得像个姑娘,于  相似文献   

14.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15.
对这个问题比较流行的回答是认为《祝福》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其主要根据是,清末民初之际维新派与革命派往往都被称为“新党”,鲁迅的文例亦复如此(如《坟·论照象之类》中的“新党”泛指一般新派人物,《两地书》中鲁迅1925年7月29日致许广平信里的“新党”指孙中山一派革命党,而《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  相似文献   

17.
怜子如何不丈夫———大大方方地爱自己的儿子   192 9年 9月 2 7日早晨。  上海福民医院。  “哇———”一个婴儿赤红的身子终于被医生从母腹里取了出来。  这就是海婴 ,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其时 ,鲁迅49岁 ,广平 3 2岁。广平难产 ,是经受了三十多小时的阵痛 ,通过手术才生下儿子的。  “小红象”是鲁迅、许广平对儿子的昵称。这昵称还是有来历的 :象多是灰色的 ,如果遇到白色、红色的 ,一些国家就视为国宝了。林语堂曾赞鲁迅在中国的难能可贵 ,誉之为“白象”。许广平则在《两地书》中借用 ,叫鲁迅做“小白象”。鲁、许将儿子…  相似文献   

18.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19.
何启沪 《学语文》2002,(3):45-45
“图符修辞”,就是运用图形和符号来取代字词以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一、自绘形状鲁迅给许广平写信署名时,爱画一个小白象,以示朴素憨厚(鲁迅说许广平是“小刺猬”);今天的年轻人写信时常绘一颗红心内套一支丘比特之箭,那是用来示爱的。又如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