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来“揩油郎”。不给吧,人家会骂“为富不仁”,  相似文献   

2.
搞报道通常要求领会上情,了解下情。这就需要报道员采访上级领导。可许多报道员不愿采访领导,或见了领导就发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存有“怕稿子写了发不出来不好意思面对领导”、“因领导工作忙采访怕打扰”、“领导平时管理严不敢近距离接触”等思想。久而久之,采访领导就成了部分报道员最挠头的事。从一名报道员成长为一名副营级报道干事,我既采访过列兵也采访过师以上领导,回顾起来体会有三:  相似文献   

3.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训,意即人出了名并非是一件好事,往往要倒霉。比如,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会遇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害怕宣传自己,回避采访,他们常说的一句推托话就是:“人怕出名呀!千万不要写我个人。”笔者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把人出名时的复杂心态归纳为“四怕”:一怕政治上遭冷遇。由于我们民族存在的某些劣根性,比如自私自利,嫉护心等,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在这种不健康的复杂的社会氛围里,许多名人和先进人物不但出名而无利,还遭到种种不幸。笔者曾采访过陕北某县的一位女教师,她荣获过全国模范班主任。当采访她时,她竟忍不住地哭了,其原因是出了名反遭不公正对待,单  相似文献   

4.
秦广艳 《记者摇篮》2006,(10):46-47
有舆论监督,就有反舆论监督,媒介有“舆论监督”种种之良策,也就有“反媒体监督”种种之对策。反舆论监督力量的生成是多方面的,其共同指向是对监督的抵制,抵制采访、行政干预、关系说情、法律诉讼。不少记者在采访有关舆论监督稿件时,经常遇到各种阻力,有的甚至被强行阻挠、跟踪恐吓、暴力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即便有了采访结果,也会遭遇“发稿难关”。一些地方和部门及其主要领导之所以抵制舆论监督,主要是怕出丑、怕揭底、怕把自己的问题摆上台面。他们以“有损形象”“影响稳定”为名,大力展开反舆论监督之攻势,设置重重障碍、百般刁难…  相似文献   

5.
下农村采访,同城市采访相比,相对来说要难些。有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田,还没有同记者打过交道,一上来就怯场,“见生”,不肯同你谈;有的人吃够了“左”的苦头,谈起过去的事往往心有余悸;有的人受传统的旧思想影响,怕露富,怕冒尖,生怕日后“枪打出头鸟”……如此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严重干扰着正常的采访秩序,影响采访效果。心理障碍严重的还导致采访失败。研究心理障碍的目的就是要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对方的心理,消除采访中的心理障碍,提高采访效果。采访中究竟有那些心理障碍呢?这里把主要的、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供大家参考。 1、恐惧失败心理。记者在接受采访任务后,随即会产生采访能否成功的心理。有经验的记者,虽然也存在着恐怕失败的心理,但心理上压力不大,往往能够自控,自觉地消除心理障碍。初学采访者的心理就大不一样,心情特别紧张,总怕采访失败,完不成领导交给的采访任务,在上级面前漏“底子”;怕采访失败在朋友面前掉“架子”;怕采访失败在社会上没“面子”。对此,在采访中担心失掉重要新闻事实和细节。提问面面具到,事无巨细,什么都怕漏掉了,结果什么也没采访深入。因为恐惧采访失败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妨碍采访的正常进行,如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少,流水帐式的记录多,写出的报道当然一般化。怕失败的心理更造成一些记者不敢找上级找名人采访。  相似文献   

7.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8.
我们旅通讯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部主任张子俭审稿。他那“打破破罐纹(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名列前茅”是第几?有一次,我采访了一次军体比赛,稿子写成后,送给主任审阅。张主任细细看过稿件,指着其中一句话问我:“‘其余4人也名列前茅’,这4个人都是第几名?”我解释说:“这次400米障碍和5公里越野比赛,他们6个人中有2人夺得第一名,2人夺得第3名,其余2人…”我看了看张主任那审视的目光,补充说,“全旅近百人参赛,‘其余2人’也都在20名之前”。张主任又问:“在前20名中,他们排第几?”我只好…  相似文献   

9.
近日,同松藻矿区的基层通讯员摆谈,通讯员反映,他们不怕熬夜动脑筋写稿,就怕采访时吃“闭门羹”。他们说:再三相约,好不容易同被采访对象见面,人家不是三言两语完事,就是根本不谈,那种尴尬场面实在让人忍受不了。采访吃“闭门羹”的情况,别说是业余通讯员,就是一些老记者也时能碰到。我们虽是《松藻矿工报》的编辑、记者,但在采访中就吃过不少“闭门羹”。但我们不怕,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寻找不吃或少吃“闭门羹”的方法。一、同你不熟:羞于开口。一次我们带通讯员去松局建安公司采访老劳模李双全。李师傅看到我们一个个拿着纸…  相似文献   

10.
有感于赵丽蓉的“怕”田厚钢3月21日晚,在伊利杯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颁奖会上,著名演员赵丽蓉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说,尽管导演去请了我三次,身体欠佳是一方面,但我一怕薄导演的面子,二怕演不好对不起广大观众。窃以为,这“两怕”、尤其是最后一怕,不仅对每...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2.
眼下有些人采访怕下基层,可是宝应县通讯员张元顺采访却一贯“沉到底”。他每次下乡,总喜欢一头扎到农民中间,一泡就是十多天,边谈心交友,边作调查研究,从中去体会农民们感情上的喜怒哀乐,并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难排忧。1980年9月,张元顺在水泗乡采访时,听不少农民反映说买不到适合水乡使用的小型船只,这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新闻报》3月19日载文说,两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期间,有些代表反映,对某些记者有五怕:一怕添油加醋。有些记者采访完代表,写成的稿子往往要加上一些并非代表本人说的话,美其名日“根据文章需要”,实则违背了代表意愿。二怕无中生有。采访中代表们根本没说  相似文献   

14.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一些违法开办的小煤矿接二连三地出安全事故。其中,尤以山西为甚,称得上“接二连三”了。如今兴讲“透明度”,政府尊重百姓的知情权,媒体遇突发事件也都派出记者及时采访。可是,对于这类“报忧”的采访,总有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有报道说,山西沁水县湘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4人死亡,有关方面隐瞒不报。当记者闻讯赶来采访时,竟有人暗中要出4万元让记者离开现场。  相似文献   

16.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18.
把“专业户”的利益同记者的职责联系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且不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新闻记者曾为专业户的发展鸣锣开道,就是在千百万专业户勤劳致富了的今天,记者也要为专业户的生产、生活排忧解难。时至今日,还有那么一股思潮,那么一些人,跟专业户过不去,搞得一些富裕起来的专业户产生“两怕”:一怕党的政策变;二怕四面八方来伸手。在这些问题面前,新闻记者总是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为专业户申张正义。记者下基层采访,跟专业户混熟了,就会听到他们诉苦:“如今外出搞生产,真是千山万水行路难,处处有‘山大王’伸手来  相似文献   

19.
批评报道(或问题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记者手中的“重武器”。但许多记者却因此而招来不少麻烦,令他们十分头疼。尤其是企业报记者,他们把批评报道看作一块热红薯,想吃,但又怕烫手。其顾虑有两点,一是怕得罪被批评单位领导,给以后的采访造成困难;二是怕影响被批评单位的正常工作。这些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企业报记者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如果批评了某单位,而这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不明事  相似文献   

20.
(一)“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有些记者喜欢在采访对象面前自我炫耀,摆出一副聪明伶俐,知识渊博的样子。其实,采访时当当傻子算不得傻事。科尼利厄斯·瑞安说,“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不要怕说‘我不懂’。一旦人们相信你诚心诚意,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如果你不懂装懂,迟早会遭报应。约翰·琼斯说,“由于害怕采防对象认为他们笨咀拙舌,头脑迟纯,很多采访新手该问的不问,甚至对方讲出来的话也没怎么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痛苦的教训他们会认识到,带着满脑子问号回到编辑部,那才是最蠢的事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