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以后,中国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一部分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理论上阐述了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阐明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作初步的设想,于是,中国史学发生了有史以来的一次巨大变革。探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同形形色色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斗争,不仅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学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篇阐述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兴衰的经验教训,指出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世界史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与国际影响,主要是说明它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伟大变革,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已在第二讲里作了介绍。本讲准备对近现代国内外几千主要史学流派和史家再作一点介绍,希望有助于广大史学工作了解当今史学发展的趋势,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流派和史家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向,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时代条件与思想渊源。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理论,亦即它的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创始人在史学理论方面的遗产。阐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对世界史学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与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国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讨论的问题大都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密切关系.但长期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跟踪研究的学者不太注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所讨论的问题和历史脉络了解不够,知之不详.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进行思想史梳理的研究成果,以增进中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历史及现状的了解,并为中国学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后 ,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 ,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一理论思考加深了人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方向 ,坚定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信心 ,也促进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篇阐述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勃兴的时代条件,其成长繁盛的气候和土壤,以及它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既有脉络相互承接的传统本性,也有张扬个性特征的时代品格,它的勃兴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现时代回应。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工人运动史、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德国历史连续性等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对联邦德国的批判社会吏和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日常生活史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不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学者进行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我们不仅要坚持这个理论方向,更需要探索在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论体系,必须发扬我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教育史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而对教育史学的目的、方法论以及价值诸方面作深入探讨,避免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理路体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对我国历史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明了我国历史科学发展的方向,因而,毛泽东关于历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过李大钊、李达、郭沫若、吕振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努力,在与封建旧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斗争中初具规模。但是,草创时期的我国马克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这种势头还会保持下去。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的正确方向。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中国人民主要是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浴血奋斗;后半叶则是在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本篇主要从“史学关联”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与西方史学的渊源联系。阐述19世纪40年代经典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以后,它与西方史学从对抗到对话的历史过程,阐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既矛盾而又融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近现代世界史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夙研史学” ,造诣很深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教育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 ,阐述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教育功能 ,指出要通过史学教育帮助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担当起改造中国旧史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回顾近80年的历程、特点和存在问题。文章也探讨了海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情况,认为在深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情况十分必要。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的崛起和影响日巨,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机遇期,把握新机遇期应处理好的各种问题,是其更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精穷史学奥蕴,晓中外史学之奎业,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对历史学理论的阐述和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在史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我们以深邃的启迪,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百年来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宏观的回顾,排列了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三个阵营,指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时代的主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病症”,诸症自有其原因。虽然道路曲折,但马克思主义史学必将在开拓中前进。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九九二年岁末,桂遵义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了。作者从60年代初他萌发编写该书意图起,到1992年出版,其间经历了三十个春秋的日积月累。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发展进行系统地论述,并侧重于介绍和总结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这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绚丽多姿的巨幅画卷终于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该书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全面而完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专著,它填补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20.
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一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历史学的研究,是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面对各种思潮,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史学研究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早在1980年代初,他就强调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理论的区别,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他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如革命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阐发,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刘大年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方面的理论思考,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史学遗产,值得当代史学工作者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