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46):34-35
安阳方言在语气词方面有一些是和普通话的用法相同的,如:"啊""吧""吗"和"呢"。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有一些语气词如:"昂""唻""嘞"和"不咋"等的使用,则有安阳方言自己的特色且使用频率较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观察法和调查法看这四个安阳方言特殊表达的外在形式标记,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中传达不同的意义。对这四个高频率特色语气词的描写对我们认识安阳方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了晚唐五代至宋时期的八种口语化程度比较高的文献,对"他人""旁人""别人"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调查,并结合它们在上古、中古时期及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用法,考察了它们在近代汉语初期的替换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西北方言中,否定词有时可以处于被否定的成分(如状语)之后,对这种后置现象的来源,学界鲜有探究。以三类典型的否定结构为切入点,采用语料库检索和文献考证的方法,对西北方言的否定语序进行历时考察。结果显示,上古时期就存在否定词位于副词之后的用法,但是比例不高,范围有限。"把"字句自唐代形成以来也存在否定词前置、后置两种模式,但唐宋时期后置的比例相当低。否定词用于介词短语之后的现象是从近代开始在西北方言中出现的。与此同时,后置语序在包含副词和"把"字的否定句中也急剧增加,成为西北方言中的一种流行用法。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语言演变的波浪理论,也可以为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5世纪的朝鲜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但其语言成分比较复杂,既反映了明代前期汉语北方话口语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可能受编者母语影响或元白话影响而产生的非汉语成分,还有一些南方方言成分和文言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考察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认真鉴别,既要避免误将非汉语成分当作当时汉语的特点,也要避免误将汉语固有的用法当作"非汉语用法",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训世评话》白话中"妖怪""感动""谢拜""晨早"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同时期或较早的汉语文献中已有使用,"妖怪"和"晨早"在现代汉语南方方言中仍有使用,不宜将其视为"非汉语用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多认为"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作远指代词,但山西河曲方言中的"兀"却并非如此。本文主要就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进行分析,认为"兀"还可作介词和词缀。  相似文献   

6.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存在很多框式介词,《春秋左传》中也出现了"自……至/及……"框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或终点,或是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结合《春秋左传》中"自……至/及……"的使用情况,考察上古时期其他文献典籍中"自……至/及……"的语料,进一步了解该框式介词在该时期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汉语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只有几十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汉语介词"依""据"为研究对象,对介词"依""据"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依"作为动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后来随着其引申义的大量使用,发展出"依赖、依靠"义,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依"作为介词的用法,南北朝之后更是广泛应用。"据"的本义也为"倚靠",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连动结构中,汉朝时的"据"在连动结构中已可以没有"而"或"以"的连接,可见,"据"的介词用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有所增加,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词"向""向着"是一对表方向的同义介词。本文主要考察"向""向着"在句法语义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替换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考察分析方位词"里"的来源、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和保留在部分汉语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里"。典型的表三维空间的方位词"里"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金元时期,方位词"里"已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其所在的句法环境为:"NP1里NP2"。明代,"里"出现在"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VP"句法格式中,相当于"地"。现代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里"的用法很丰富,相当于"的""得""地"。  相似文献   

11.
五河方言"给"字句可表达"给予""处置"等义。文章从动词"给"、介词"给"、连词"给"、助词"给"等四个方面探讨五河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总结五河方言"给"的语法化路径,为五河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主要考察了宁波方言中作为话题标记的提顿词的种类和话语功能。宁波方言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提顿词主要有"是""末""是""对"和"仔"。它们的话语功能丰富多样,且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对明潮州戏文《金花女》与潮汕方言中"乞"的用法进行考察,发现戏文中"乞"字可作实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而在潮汕方言中可作给予义动词、使役介词、与格介词与介引被动句施事的介词.对"乞"字的语法化路径与在闽南方言区的发展进行梳理,发现现代潮汕方言中"乞"字用法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之前,且在明代潮汕方...  相似文献   

14.
陈晓强 《家教指南》2017,(6):108-112
敦煌文献中有关"墼"的记录,翔实地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人们制墼、用墼的方法、流程。由于忽视了敦煌地区的特殊土壤条件,目前学界对敦煌文献中"墼"的考察还不透彻,并且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在考察今日敦煌地区制墼、用墼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考释了敦煌文献中的"沙墼""脱墼""踏墼""般墼""易墼""墼地"等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按""照""依"在"介词+人称代词+看/说""介词+人称代词+这么看/说""介词+(理)+看/说"等三个格式中的使用进行了语料考察与分析,发现:这三个介词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它们的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照""按""依"进入这些格式和短语有着由高到低的自由度;"看"和"说"在这些格式中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这三个介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中不常使用的介词"予"、"问",在石楼方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及用法。"予"、"问"皆从动词虚化而来,并兼属动词。"予"与普通话的"给"类似,但二者并不等同,"给"的用法更为宽泛。"问"介引与事时,对其后的谓语动词有严格的语义制约。方言介词研究是方言语法研究的一大热点。研究方言中的介词,不仅可以揭示其自身的特点,还可以为其他方言、普通话、古代汉语等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昆明方言"挨"有动词、与事介词、处置式、被动标记和连词五大类用法,其下分别下辖12个小类用法,包括:动词"挨"的"接触义""承受义""磨蹭义";与事介词"挨"的"受益""指涉"和"相与"三个关系子系统等等。我们对比"挨"各个用法的语义功能和出现的句法环境与条件,分析"挨"的两条语法化路径以及演变源头动词"挨"在语义虚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挨"在虚化过程中的语音渐变规律和音变逆转现象。  相似文献   

18.
禅宗语录、唐宋文人笔记、元杂剧等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使用的方言词语也较多,这些词语有些已经在现实语言中消失,完全成为古语词,例如"打剥""看客"等;有些依旧保留在人们的口头中,成为现代的方言词语,例如"喷""歇""?头""恶水"。  相似文献   

19.
湖北巴东方言中,"到"除了做动词以外,还可以做形容词、量词、介词和动态助词。其中介词、动态助词是语法化的结果。在对巴东方言"到"的多功能性进行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可重构巴东方言中"到"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博"在中古时期的用法,发现"博"在中古时期带有鲜明的方言色彩,主要出现在北方文献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博"从上古到近代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勾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