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设计理念: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为主线,结合名著、诗句和历史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并读写结合,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积累优美语言。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感受异域风情。教学重点:明晰作者表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的方法,进而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浅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南工业大学胡石明在当今人生价值观呈多元的趋势下,一些宣传媒体和教育系统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对此,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表面只是一个排序问题,但...  相似文献   

3.
一节语文课上,在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句话时,我问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原以为这样的事例孩子会举不胜举,可回答的情况却令人很  相似文献   

4.
一节语文课上,在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句话时,我问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原以为这样的事例孩子会举不胜举,可回答的情况却令人很尴尬--孩子们面面相觑,竟说不出"人人为我"的事例,嘴里还一个劲地说:"好像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好像没有啊."当我提问有没有"我为人人"这种事情发生过时,这一下,孩子们来劲了,举手的特别多,大家争着发言,有的说:"那天下雨了,我借过某某同学一把雨伞.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而我认为,只有先具备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才会形成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全国劳模徐虎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社区居民维修水电,实践了他自己所说的:“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要索取,我要索取,向谁索取?”的生活准则。  相似文献   

6.
陈晚霞 《教学随笔》2014,(8):20117+97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阅读史。有阅读习惯的人道德基准不会有大偏差,精神世界不会萎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公民整体阅读水平。读书真的很快乐!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国家、益未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学生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让书香相伴孩子成长,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构建"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7.
民族的分化与融合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哈尼族的形成就是民族分化与融合的结果。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氐羌系统民族中逐渐分化为"氐"、"昆明"、"叟"、"和蛮"、"和泥",并在内部分化成"和泥"、"哈尼"、"豪尼"、"雅尼"等不同群体;同时,也有其他民族群体不断融合到哈尼族先民的群体中,最终分化与融合而成如今的"哈尼族"。如今的"哈尼族"依然发生着分化与融合,不仅分化成不同的支系,在支系内部进一步分化成更小的支系、胞族、家族等,同时也有其他民族融合到"哈尼族"中。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生活着一些"狼人"。有学者认为,"狼人"属于壮族。进一步研究表明,"狼人"与壮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这个民族在明代前期即已形成,可能是由唐代的"狼蛮"发展而来的。狼人起初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的龙江、都泥江和左右江流域,后来逐步扩展到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地区。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狼人以充当"狼兵"而闻名天下。除当兵打仗外,狼人还从事农耕、渔猎及其他经济活动。狼人善于歌唱,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但由于长期征战,狼人损耗相当严重,特别是在东迁后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逐渐被壮、瑶、汉等民族同化。到清代后期,狼人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过去学术界许多历史学学者把彝语支民族说成是古代从我国西北地区迁徙到西南地区的.这种认识,随着近年来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对彝语支民族"北来说",人们提出了很多疑问.至少在很多方面证据不足.有诸多证据显示,彝语支民族是自古土生土长在西南地区的一个以"黑""白"为自称的人们共同体.大约在两汉时期分化形成不同的各个语言和民族.  相似文献   

10.
甘孜州九龙县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语言文字标识的地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地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情习俗,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地名从形成到变更、定格,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对地名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也是对一方水土上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探讨。"康巴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进入"康巴学"研究一定有多种途径,从地名研究开始或许就是其中一条。对地名的研究与探讨在本质上是在对"康巴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董新明 《初中生》2002,(19):36-37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动物之间的真心回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热情回报.有了回报,人间温情荡漾;有了回报,世界多姿多彩.寥寥三百余字的<回报>,向我们讲述的正是一个艺术家倾心回报的故事,文中的一"系"一"松"是颇具魅力的.  相似文献   

12.
姜燕 《小学生》2013,(12):119-119
一、活动创意设计背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曾经拥有高度辉煌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家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活动主题与活动的突破点寻找什么突破口、选择什么内容对小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养才最合适?我们觉得,民族精神的培养不该空喊口号,而应实实在在;不该疾风暴雨,而应细水长流;不该刻板教条,而应生动活泼。我们的民族音乐从音符形成到器乐艺术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她  相似文献   

13.
从北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战争爆发,北美各移民集团在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尚未形成独立的民族意识,即便是英国移民集团也保持着对"母国"的民族认同。在独立战争前后,民族学意义上的"美利坚民族"并未形成,北美独立战争也不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藏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是提高藏族教育质量和民族整体素质的百年大计,在青海藏族聚居地,使儿童成为理解藏汉两种文化的双文化人,首要的前提是学前教师的"双文化"化.建构以培养学前教师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项目课程,使民族地区学前"准教师"形成个人民族认同和对他民族的认同,将这一认识融合到其教育理念中,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营造一个认可、鼓励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表达的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能够在所处的生活世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教学用书和许多参考资料均将本课的目标定位在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和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上。然而,我在反复研读文本时,文末的"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一句中的"思乡"二字让我  相似文献   

16.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7.
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基础上,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形成了"声、情、美、韵"四大主要特征,其中"声"是民族声乐的前提所在,"情"是民族声乐的关键,"美"是民族声乐的精髓,而"韵"则是优秀的民族声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为了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让我们全民皆兵,携手共进,形成一股从党政到群众,从群众到子女,从教师到学生的"全民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形成了多民族的国家.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的经济各有特点,于是在人们意识中形成了民族经济这一概念.因为民族最初都生活在固定的地域,不同地域的经济状况亦有差别,在人们意识中又形成了地域(区域)经济这一概念.在历史长河中,民族经济和地域经济概念的外延曾经是完全重合的.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扩大,又形成了世界经济这一概念,地域经济概念具有了更大的外延.相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各国经济也是一种地域经济.随着国内各民族的长期融合,又形成了广义的民族概念,如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等等.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强化了一个国家各民族的整体意识,民族经济概念具有了更大的外延.广义的民族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种民族(包括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的整体,而狭义的民族经济一般特指少数民族经济.(下文中的"民族"一词均指广义的民族,"民族经济"一词均指广义的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为什么活着,你为什么而努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也就是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诸如你认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还是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