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体育学的性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岩 《体育与科学》2005,26(6):11-15
从科学体系的分类来看,体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从科学体系的纵向结构来看,体育学属于应用科学.从学科包容的理论与方法来看,体育学具有交叉科学、综合科学性质.这三种性质是统一的,各显示了体育学性质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立足学科分化与交叉视域,从学校体育学生成与发展路径、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现实困顿以及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想3个维度审思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认为:学科分化是学校体育学形成的原动力,学科移植是学校体育学发展的生长力,学科交叉是学校体育学创新的生命力;学校体育学在与母学科以及其他外部学科交叉发展中凸显了学科属性迷失、嫁接移植错位、学术话语混乱、研究范式冲突、理论体系阙如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学学科体系,将会在理论统合、知识耦合、实践契合、资源聚合等方面释放出更大的学科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剖析与审视,提出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构建在方法论上应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逻辑思维法则,以及逻辑思维进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法则。根据体育学学科体系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交叉性特征,分别以逻辑起点、历史演进和社会建制为视角构建了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完整结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学逐渐成长,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许多学科的学科体系。1994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全部学科分为五个大门类,下设58个一级学科,体育科学被列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下的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其代码为89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6年将体育学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的学科之一。体育学和体育科学都是体育科学学科群的总称。学科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反思。为了弄清什么是体育学,笔者查阅了体育学的两本权威辞书,一本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另一本是《体育科学词典》。阅读之后,不免产生了一些疑问,谨提出来与学者们共同探讨。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学的释义 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对体育学的释义  相似文献   

5.
“体育新学科”的研究,对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即拓展了体育学体系应有的知识面,是体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符合现代知识增长的特征。同时,体育学的发展,给“体育新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帕累托分析等方法,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学与外部学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为依据,分别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两个视角对体育学亲缘学科进行定量识别与演化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2017年与2018—2022年间,体育学的知识发文量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在2018—2022年间的知识输入量和知识输出量均明显高于2013—2017年;知识输入视角下的体育学亲缘学科分别有24和23个,其中稳定型20个,增长型3个,消退型4个;知识输出视角下的体育学亲缘学科分别有13和17个,其中稳定型12个,增长型5个,消退型1个;同属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视角下的知识互惠型亲缘学科有10个,体育学与上述学科间的知识输入量和知识输出量总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上述研究结果为体育学的学科发展带来如下启示:1)推动体育学的跨学科合作与整合,助力新学科增长与知识流动;2)加强体育学分支学科的学术研究,扩容期刊发文量与知识总量;3)促进体育学创新研究领域的培育,提升知识势能与知识顺差比;4)调整体育学教育改革与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项目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997~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项目的学科分布与地区分布的分析发现,体育学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当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建立合理的评审制度、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各地区也应整合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体育学研究,全面繁荣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和揭示老年人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提高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效果,保证老年人从事体育活动的科学有效、安全可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老年体育的历史发展及老年人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我国创建老年体育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创建老年体育学的构想;同时阐述了老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提出了构建老年体育学学科体系的设想,指出了老年体育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是近年新兴的一对姐妹学科,但对这两门学科予以比较性研究的论文很少。本文对这两门学科的异同作了论述,并指出,必须注意社会体育学与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差别。社会体育学属于体育学、属于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属于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试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体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体育学这是初兴的比较体育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论证了我国比较体育学哲学在基础、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并对该学科的概念体系和学科结构体系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体育学应坚持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校体育信息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认为高校体育信息化需要采取非均衡发展策略。高校体育信息化非均衡发展策略包括:学校间非均衡发展、结构性非均衡发展和阶段非均衡发展。高校体育信息化非均衡发展策略的最终目的是高校体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成因,以103名上海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利用结构方程原理,构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模型。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高原主要受专业高原、职级高原和决策高原影响,其中,决策高原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主要外因,专业高原是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主要内因。依据研究结果,对今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校园体育”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信息化发展的特点 ,以及学校体育教育、体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提出尽快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体育教育信息化工程 ,以提高校园体育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提出“数字校园体育”的构想 ,并构建了“数字校园体育”的基本架构图表 ,为研制开发“数字校园体育”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背景下,探讨高等体育教育质量标准的特征、价值取向与结构体系。特征表现为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化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价值取向包括内适性取向、外适性取向和个适性取向,结构体系涵盖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规格两个纬度。  相似文献   

15.
运用知识考古学、历史分析法、文献解释学等理论与方法,立足人们对身体的认识,探寻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早期体育教育思想之自然秩序的信仰;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期体育教育思想之生命整全的追寻;古罗马体育教育思想之世俗价值的实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之宗教神学的桎梏。它们存在共有的特征:从体育教育思想产生来看,体现为人之身体进入世界的方式;从体育教育思想倾向来看,则是以德性为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体育教育思想呈现方式来看,体现为体育教育认识的未分化性;从体育教育思想内容来看,体现为体育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古希腊到欧洲中世纪体育教育思想的演进,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构建提供了历史借鉴与启示:激活和回归人性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原点;创新和回应体育教育实践需求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体系的生长点;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借鉴是中国特色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归纳了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治理特征,提出了提升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能力的举措。研究认为,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理体系,治理特征体现在:联邦、州和地方教育部门上下联动的分权化治理,地方学校、社区和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化治理,以体质健康促进为导向的法治化治理,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保障性治理,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引导性治理,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法案的靶向性治理,特殊体育教育制度的补偿性治理。研究提出,要健全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体制制度,推动体育教育的协同化治理;打造以体教融合为导向的精准扶持制度,强化体育教育的补偿性治理;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强化制度,实施体育教育的靶向性治理;健全监督、评估、激励"一体化"制度体系,实现体育教育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生体育态度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中国大学生体育态度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态度差异,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原因,找出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典型组合型式及特点,从而找出相应发展大学生积极体育态度的途径与方法,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剑 《体育与科学》2006,27(3):75-7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现场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对现实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研究的三种基本取向:体育教学结构模式观、体育教学程序模式观与体育教学方法模式观的系统分析,诊断出三种体育教学模式观的优点与局限。以体育教学模式概念为逻辑生长点,立足于整体论视角界定出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新内涵,并系统诠释了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三元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育及学校体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对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剖析。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大学体育教学顺应了教育本质的回归,符合当前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国情。以人为本,树立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人"的发展的整体教育,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20.
熊文 《体育科研》2022,(3):8-17
针对我国当下中考体育逐渐提高分值(乃至与主科同分)以及将体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改革取向的操作和实践问题而展开,涉及考试设项、平时成绩及“减负”“双减”等相关理论假定的困境或误区,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议题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及警示。认为:(1)体育中高考的设项难以与体育(及健康)关联,并存在操作性偏差。考试项目难以体现体育的实质及其多维目标,考试设项数量确立及选项、抽考等举措存在理论缺失和缺陷,“考什么”(考试项目)对“教(练)什么”导向失当及评价失灵。(2)体育中高考的平时成绩难以与过程性评价及体育锻炼关联,并衍生相关问题。这主要缘于平时成绩偏离常规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真实功能且缺乏公平性;同时,平时成绩的可能构成中,“平时表现”难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习惯及其他内在相关品质,“体育竞赛”和“体育素养”也均存在较大的弊端或局限。(3)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难以对冲文化应试教育及推进“减负”或“双减”。其中的认识误区为将一般性、适度的体育锻炼等同于高区分性升学考试压力下的功利性、极限式训练。提出:体育中高考应与体育相分离的根本原因为考试设项所具有的个体化、体能化、简单-片段化、标准化等特征,难以体现体育项目、体育教学所应有的内容及相关素养,甚至难以反映真正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课程不能“教什么,考什么”,是制约这门课程应试化及纳入中高考的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