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一所学校正校长喜欢教育,副校长喜欢教育,这所学校不优秀才怪呢!2.什么果树结出什么果子。一个不是一棵桃树的孩子,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让他结出个大、味甜的桃子来,真是太荒唐了。3.有些教师根本不思教育,成天谋划着如何讨好一些老板家长,以获取自己的好处,双休日里又逮住了所谓的差生补课,收取"加班费"。其实,这些教师他们不过外表像教师罢了。4.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教育。5.教育记录是教师成长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2.
少年儿童对很多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最富于想象,希望自己能上天去跟星星交谈,也希望能到海底世界去漫游,可是他们这种愿望一下又不能实现,于是他们在各类故事里去寻找这种欢乐,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他们经常喜欢看一些科幻小说,童话故事等书籍,好多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成了他们的好朋友,他们从这些神奇优美的故事里,从一些心地善良的主人公身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从书中懂得了爱什么与憎什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知道了什么是高尚与卑微.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讲故事,我想、他们一定会喜欢写故事.人们常说,想象是童话的翅膀,而写童话故事最能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记得伟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中,惩罚多是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我调查班级的42位同学,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一位同学表示她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惩罚.不过,对于他们所受的惩罚,有人感激,有人讨厌.读读他们作为当事人所感受的惩罚,对于我们做教师的了解什么是学生们"喜欢"的惩罚,什么是学生们"不喜欢"的惩罚,一定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方父母不喜欢把教育写上日程,教条的规定今天教育孩子什么,明天又教育什么;他们喜欢实行“机会教育”,即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育。而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是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5.
"后来我发现与微薄的收入和沉重的生活压力相比,更让人内心充满煎熬的是大批的年轻人并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要什么.他们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需要坚持,哪里需要放弃.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看到老可新书<你能行>中的这段话,笔者有许多的共鸣与感慨.  相似文献   

6.
据<成功学>创始人希尔和斯通估计,每100个人中有98人不满他们的世界,但他们心中又缺乏一个他们喜欢的世界的清晰图样.他们终生无目的地漂泊,胸怀不满、反抗和斗争,但是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他们说不出自己想在生活中得到什么.希尔和斯通指出:"如果你知道你需要什么,你最终是能找到一种方法去获得它的."  相似文献   

7.
张玉斌 《河北教育》2007,(12):32-32
过去,我们谈论教育、谈论教师,都是由教育专家谈、上级领导谈、教育科研人员谈或者教师自己谈,唯独没有学生的声音.好像学生说不出什么,因而没有必要让他们谈.许多时候,我们强调满足学生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学生,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被我们严重地忽略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8.
正有人说,中国孩子在课业上"忙活",美国孩子在"口头上"上"白活"。美国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就像个小专家,不停地动手做他们喜欢的研究。"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很重视劳逸结合,强调要有正当的娱乐和消遣,这样想来,美国的孩子活得还真很"陶派"的。看我们的小学教育,孩子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很多人说是"信仰危机",而真正到小学走一走,看一看,我们会发现他们更大的危  相似文献   

9.
<正>体育课是高中生十分喜欢的一门课程,但实质上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光鲜,他们喜欢的是体育课上的自由活动,也就是爱玩什么,玩什么;爱干什么,干什么。他们不喜欢教师的干预,甚至不想学习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真正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1.优化自身知识结构1.1"多媒体"知识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所名校:多年来,每次招聘教师,语文教研组有个不成文的老规矩:不管应聘者是高师毕业生,还是经历丰富的教师,第一次谈话时都要问"喜欢读什么书"、"读过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们重视教师的读书经验,把这一点看得与教学业绩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1.
针对所听三节一年级语文课,对学生听课表现作如下记录:从上表可以看出: 1.有的学生不喜欢倾听.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受家庭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影响,小孩子表现欲强,自我意识浓.因此,他们喜欢说而不喜欢听. 2.一部分学生不会倾听.课堂上,学生虽然"两手放平坐端正",表现出很认真听的样子,可问他们对刚才老师或同学的发言有什么看法时,他们会惊慌失措,不知从何谈起.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中,惩罚多是老师对学生实施的。我调查班级的42位同学,在他们的记忆里,只有一位同学表示她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惩罚。不过,对于他们所受的惩罚,有人感激,有人讨厌。读读他们作为当事人所感受的惩罚,对于我们做教师的了解什么是学生们"喜欢"的惩罚,什么是学生们"不喜欢"的惩罚,一定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时要顺应他们的心理,满足他们的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物,广泛阅读。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阅读的兴趣。因而学生应读什么图书,喜欢阅读什么图书,只要图书的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都可以让他们读什么,都不应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嗨,微起来吧     
"微团"召我去战斗经过几次"微会议"后,我忐忑的心平静了,因为倡导者彭校并没有给我们定下什么大的目标和条条框框,我们也逐渐领略了团队的"微"精神。一向不喜欢读教育类书籍的我喜欢上了彭校给我推荐的《全美优秀教师快乐学习课》,我还在办公室主动推荐给"非团队"老师,希望他们能分享其中的"乐教"精神。我重新开通了教育博客,开始记录教育中的点点滴滴。"哪怕写一句都可以,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彭校总是鼓励我们,还亲自指导我们如何写"微文章",并用"小纸条"的温馨方式为我们加油,驱逐我们身上的惰性。我每天晚上开始关注我们团队的文章,甚至更广阔的教育博客,从他们身上吸取正能量,改变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小笛信箱     
问:我的想法家人总是不能够明白,他们永远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却不管我对什么才感兴趣。我喜欢艺术,想考艺术学院,可他们对我喜欢艺术一点都不知道,连老师都说"你父母还没有我们了解你多"。我很想告诉他们我喜欢艺术,但我连说的勇气都没有。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说说我的家     
正课堂训练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1·口语交际"。想一想你家住哪里?家里有哪些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你喜欢自己的家吗?问一问问问家里人,把你问到的情况写下来吧!1.家住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2.爸爸、妈妈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你喜欢他们什么?练一练1.和同桌练说,一个一个问题说清楚。2.在小组练说,注意把话说连贯。3.在班上说一说,看谁说得好!4.评一评,谁说得最好?如果有没说清楚的,还应该怎样补充?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读读第八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妈妈的辛苦)师:一桶水可重了!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儿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请小朋友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师:同学们,把写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读一读,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孩子的表现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引导学生以"喜欢"和"不喜欢"的两种情感来读。)  相似文献   

18.
怪小子     
对高中学生来说, 来自同龄同伴的压力很大, 多数孩子把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宁可一死, 也不穿"同伙"不喜欢的衣服, 做"同伙"不喜欢的事, 或者说"同伙"不喜欢听的话。有时不照常规行事的人被他们称做"怪人"。那么沃尔夫冈·哈根霍夫就像是这种人。他是上世纪 60  相似文献   

19.
你的孩子知道你喜欢他们什么吗?许多成年人现冷依然不确信父母对他们的爱,因为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对孩子积极的性格特征和种种能力表示出欣赏之情。许多成年人只记得父母不喜欢他们什么,但是似乎想不起他们有哪一点是挑剔的父母喜欢的。  相似文献   

20.
卓越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不止一次地谈到,不向学生表明他们的在经受某种专门的教育程度,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而他的"天才追随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自己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教育艺术普遍研究得不够,我们太喜欢公布教育意图(目的)了.什么事情都要首先明确目的,宣布意义,这一模式被许多教育者奉为圭臬.那么,怎样才能实现隐蔽教育意图呢?根据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