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古今中外有很多教育家都谈到分析学情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名言,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现代教育对加强学情研究的紧迫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这给教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立马想起了名师孙维刚。他是北京教育界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把"数学"上成"人学",丰富了学生人文内涵,潜移默化学生的品性,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听过孙维刚讲课的老师都赞叹:他的课你没法学,他不按课本讲,古今中外,史、地、生、化、音、体、美,甚至文学、天文都融入数学教学中。有人问孙维刚怎么教数学,他转身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文辞优美的文章,但老师不用情感来演绎文字而用语言来草率肢解情感,学生观看事迹感人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4.
[素材·语段]比喻,很多同学都熟悉,但用起来却不一定得心应手。它有什么学问吗?鲁迅在1934年发表的文章中讲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  相似文献   

5.
正你给他穿袜子的时候,他会拨开你的手非要自己穿;你在包饺子的时候,他也要块儿面;刷牙的时候非要自己挤牙膏,结果搞得一片狼藉……很多家长会发现,从一岁半、两岁开始,孩子变得爱"捣乱"起来。到了两岁半的小铃铛最爱的洗澡时间了。让妈妈苦恼的是,小铃铛非要自己洗。这不,妈妈刚拿起沐浴露,他就大声喊:"给我,给我,我自己来。"结果他拧开沐浴露的盖子,使劲儿地往  相似文献   

6.
你来学什么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人们指出的误区很多,但就笔者有限的视野,还没见到有哪个人提出"大语文的误区"。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与"大语文"的无所不包、无所遗漏有关。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热爱?     
<正>星巴克的老板舒尔茨给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他有次去英国出差,在伦敦最繁华金贵的地方,看见在很多名牌店的中间夹着一个非常小的店铺在卖最便宜的奶酪。他很好奇地走了进去,见一胡子拉碴的老头儿在整理奶酪,他问:"老先生,这里是寸金之地,您卖奶酪的钱够付房租吗?"老头儿朝他看了看,说:"去买十英镑的奶酪,我再回答你。"舒尔茨于是买了十几英镑的奶酪。  相似文献   

9.
到底孩子多大时,才可以跟他谈论性,是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我们对北京、上海和西安的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性教育调查。当被问到"您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开始年龄应该是几岁"时,  相似文献   

10.
1.正确的教育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他只是不了解他自己而已;而有学问的人当他对书本、知识和权威著作存在依赖,需要借助这些外在事物帮助他理解的时候,他就变得愚蠢。理解,只能是通过自我觉悟产生,这种自我觉悟则是对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过程的意识。所以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对自身的理解,因为它是我们所有人全部生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3,(36):62-62
徐丽遐:当下,电子书包已经开始走进课堂,改变着传统的教学与评价。但是我想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理解什么是电子书包。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需要学招式的时候,我们给他讲道理太多,结果他"烦"了;需要具体描述事实的时候,我们说的话太大,结果他"懵"了;在本该庄重虔诚的场合我们又虚又秀,结果他"浮"了。一个不能说出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语言的孩子已经误入歧途,他的思想在这条不"自然"的道路上僵化了。这种"思想的早熟"是一个民族教育的悲哀。  相似文献   

13.
申栋材,男,肇庆中学学生。2004年高考,他同时报考物理类、政治类和英Ⅱ类三个类别,第一志愿是北大理科试验班。放榜了,高考高中,他成了我省的双料状元。物理类五科总分900分,政治类总分也是900分。申栋材这位同学,关键时刻敢于作出抉择,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他说:"做自己认定的事,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一定要坚持  相似文献   

14.
唐建新 《师道》2007,(2):15-15
从古至今,因材施教都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原则。最近到学校了解课业负担的问题,居然发现了一些意外的令我惊讶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15.
虽然他不承认,但这才是他不愿意回家的真正理由。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狭隘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对于课后反思,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要思"精彩之处"。任何一堂课都有可取之处,有时是课前交流新颖、独特,有时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先进,有时是教学语言富有激情和感  相似文献   

17.
正01今天,我想聊聊自卑,当一个人极度自卑时,他觉得做什么都不会成功。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我不行"。有一个写作功底特别好的朋友,我和他聊天时鼓励他做一次线上分享。他听罢连连摇头,然后说普通话不行,害怕大家听不懂。我继续鼓励:"喜欢你的人很多,大家期待的是你分享的有价值的内容,你看很多教授的普通话都不好,但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知识。"他听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什么     
课程一词,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我们熟悉的东西,若问问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还未必能明向地回答.例如,我们常说教育,可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就不是都能说清楚的.又例如,我们一辈子做人,可是"人是什么"的问题真的不容易回答.  相似文献   

19.
一个年轻人,因为贫穷没有读多少书,他来到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发现城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就在年轻人决定离开城市时,忽然想到给当时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中抱怨了命运的不公,希望能借一些钱给他,他会先去上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很多天过去了,就在他把行李打好包,准备无望地离开时,收到了罗斯的回信。然而信中银行家并没有表示对他的同情,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罗斯说: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鱼,它们都有鱼鳔,唯独鲨鱼没有。没有鱼鳔的鲨鱼按照常理来说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为它行动极为不便,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  相似文献   

20.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孩子埋怨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他们讲解难题时耐心不够或是拒绝他们。我不能去责怪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不可能像老师那样深入浅出地讲述每一个问题,很多时候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