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英文缩写为EEI)是1997年由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WWF)和BP公司联合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项目旨在推动中国的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将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融入中小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田青 《学科教育》2004,(8):7-11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球环境长期没能受到人类应有的尊重与爱护,导致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而危机的解决,需要人类对现行生产与生活方式全面地反思并进行根本性地改变。教育作为转变思想的工具。其作用无可替代。环境教育被看好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促进这种转变,但30年来的环境教育却被认为是场失败的革新。是现代教育助长了当今的环境问题。成为不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者”。在我们目前的状况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能是回到那些内在自由、进步的价值观的惟一途径,这些价值观曾经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将要改变的教育模式的关键。这种教育模式和社会经济组织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暗含的思想是相和谐的。主流教育观点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深深地根植于环境教育之中。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还未完善,尚处在探索阶段。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正在和当前的整体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推动我国教育的生态化或绿色化。使教育成为促进和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3.
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英文缩写为EEI)是1997年由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WWF)EIBP公司联合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项目旨在推动中国的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将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融入中小学。 项目开展10年间,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相关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积极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EEI项目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合作,于本刊开设“绿色教育行动”专栏,力图为EEl网络及全国广大的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展示成果的平台。本期将介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策略;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内蒙古的推动与思考;3所项目试点学校以环境教育为蓝本,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对本校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与理科课程整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项华 《学科教育》2003,(3):23-26
通过简单分析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情况;论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并结合自然科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整合的四方面的关键点:(1)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验探究学习及其情感激励的必要工具。(2)将信息技术作为自然科学问题解决及思维锻炼的必要工具。(3)将信息技术作为自然科学群体学习的必要技术支持。(4)将信息技术作为实现全过程评价的必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陆晔 《中小学德育》2012,(11):30-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要求为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2006,(9):55-57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英文缩写为EEI)是199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BP公司联合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项目旨在推动我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进程,将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融入中小学。 项目开展九年间,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经验。为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EEI项目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合作,将于本期开始开设“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专栏,力图为EEI网络及广大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展示成果的平台。EEI专栏三月一期,欢迎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并来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通化市地处吉林省边远山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通化市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力度,市教育局积极创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涵许多环境教育功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个删章节(如第三模块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鲜明的环境教育主题外,大部分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相关知识原理中,往往以相关生物学原理和知识为载体来得以体现的。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课内、课外环境教育资源,挖掘显隐性环境教育素材,渗透环境意识教育,构建和谐的生命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刘永红 《现代语文》2006,(11):18-19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它既是为师用来教的材料,同时它的优劣与否又制约着为师教的效果。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热点被提了出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深刻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来阐述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认真探讨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广大语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组织和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实践中引入生态教学理念,贯彻以生为本,以师为主的教学思想,结合多维度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教师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和研究性学习资源等方面来讨论如何有效整合资源,以促进英语课程的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推动英语课程的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是受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长期以来,“教材=课程资源”的观念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当今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新概念,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模式。它既是一种新的思想,更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模式。本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阐述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包括环境教育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章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中间过程和状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层次,并对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的特点、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技术特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环节,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从认识到参与的中介和桥梁.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及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着笔,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推进环境教育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  相似文献   

20.
蔡薇 《中学生物学》2005,21(9):31-33
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调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观上更加突出人本性,使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