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莱士·史蒂文斯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诗坛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最高虚构笔记》(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通常被认为是他有关诗歌本质探索的最伟大诗作。诗人在其中探讨了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最高虚构”(Supreme Fiction)的诗歌创作理念。该理念不仅指引了他终生的诗歌创作,也对后世其他诗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该文拟结合史蒂文斯的艺术创作经历,从“第一观念”与“最高虚构”的关系、诗歌变化本质对“最高虚构”的影响,以及史蒂文斯有关“诗人作为最高虚构创造者”的诗人概念等角度,结合《最高虚构笔记》中诗歌对“最高虚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史蒂文斯的诗歌理念和创作实践,并为人们通过诗歌“最高虚构”为现实世界赋予秩序与意义的尝试提供一些灵感。  相似文献   

2.
小曼 《文化交流》2010,(6):34-37
因为《盗墓笔记》,他名声大振:6部书销售200万册……南派三叔,凭什么这么红?2010年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南派三叔携《盗墓笔记6》亲临现场。高大、微胖、安静,因为怕冷穿得极其严实;腼腆、内向、语速决还有点结巴。  相似文献   

3.
一默 《职业圈》2013,(10):108-108
销售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工作哲学和生活方式。这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和作者最大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田鹏 《文化学刊》2015,(3):82-87
蜀汉辞赋和类赋之文内容的贫乏和数量的凋零反映了蜀汉人才选拔标准以及其他政治因素对蜀汉文学的影响。前人的研究存在诸多盲点和偏差。蜀汉辞赋不兴的根源在于蜀汉政权偏重军事政治方面的人才,不以文学为能,且对有辞赋创作传统的巴蜀文人实施了一定政治压迫,最终导致蜀汉辞赋在创作动机上的衰微。  相似文献   

5.
除诸葛殷同先生外,尚有以周云之、谭戒甫等先生依据学界通说的《墨子·小取》篇"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与"一是而一非"这五种"比辞而俱行"的情形中有"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三种理论说法,衍生而出"不是而不然"这种情形的理论说法,并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事实上,周、谭二先生所主张的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中有"不是而不然"之观点,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  相似文献   

6.
一、国家民主基金会和它的“锐实力” “我们如今所做的很多事在25年前都是中央情报局的秘密任务”,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的创建者阿伦·韦恩斯坦(AllenWeinstein)如此描绘这个组织的工作职能。1983年,正是因为“水门事件”之后情报部门的各种丑闻给权力精英带来了困扰,里根政府才决定成立这个机构,并将中央情报局的很多职能移交给它来完成。如果认真分析这家“非政府”组织年度报告的财务状况,会发现它的每一分钱几乎都是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所拨付的。  相似文献   

7.
《明夷待访录》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学界对其待访对象的研究尚无定论,值得再思考。我们首先就学界讨论《明夷待访录》待访对象的论证过程和所持依据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进而从比较《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对待清朝态度的变化、黄宗羲对社会二十年后进入盛世的预测、黄宗羲的朋友门人等对其人其书的评价、黄宗羲"天命观"以及对清朝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等个方面深入分析,得出结论——黄宗羲待访的"后王"是清朝君主。黄宗羲之所以异常隐晦表达自我的政治立场,主要是其"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发生着激烈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红楼梦》汉英语料库对比研究和翻译活动中母语文化的问题,分析的对象是冯庆华《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的案例,分两个方面进行:内容和技术。内容上,本文关注母语文化的真正含义和影响;技术上,关注计算机的检索是否做到毫无遗漏、研究者是否正确诠释检索和统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拙作《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发表后,遭到陕西师范大学王向辉先生的质疑,日:“对诗歌元素僵化理解、对风穴寺历史文献有心误读、对王维人生行踪错误推定。”王先生言辞激烈,语言犀利,但文章中存在很多致命问题:一是对诗中元素的理解,大小环境不分,虚实不分,避重就轻,自相矛盾;二是对互相矛盾的历史典籍缺少基本的甄别就妄下结论;三是未加考证就妄断笔者“对历史文献有心误读”、“对王维行踪错误推定”。  相似文献   

10.
《论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读《论语集注》、《洙泗考信录》后武树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期以来,学...  相似文献   

11.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的学者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未能遵循"知人论世"的古训,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他为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诗歌,《离骚》中出现的许多人物、名物给我们理解其深刻内涵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彭咸"便是争讼颇多的一个人物。《离骚》中,"彭咸"是否为投水而死,并没有充分的文献依据来证明,而巫彭、巫咸也显然并非彭咸。另外,后世所传的篯铿、彭翦、老彭等,都是因为时代传承而成为彭祖的不同称谓而已。彭祖与彭咸是否为一人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两者都是忠贞贤达之士是没有疑问的。本文就"彭咸"之争议来源、屈原投水与彭咸是否有关、"彭咸"究竟为何人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离骚》中的"彭咸"。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与毛泽东《讲话》的貌合神离之说虽早已有之,但所论往往失之简单。实际上,在《讲话》批准了他的写作之路后,赵树理对于《讲话》就一直处在深度落实之中,以至于他对《讲话》都有了过度反应——不想写和写不出。但是,如果追溯其越写越少和“旧的多新的少”的根本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赵树理虽然对于原汁原味的《讲话》理解到位,却对毛泽东在建国之后的种种“讲话”反应迟钝,尤其是对毛泽东所要求的写什么(创造新英雄人物)和怎么写(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读解乏力,落实无方。结果,赵树理在《讲话》与其他种种“讲话”之间进退失据,左支右绌,最终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落伍者。  相似文献   

14.
"星言"一语,典出《诗经》。南北朝分治时期,其作为雅言广泛行用于诏敕表册及告庙、碑志等正式文体中;隋唐时期,逐渐大众化,普遍流行于各类公私文翰及诗赋中;唐宋而下,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表贵族中古文学的"星言"一语,亦渐渐从诏敕表册及碑志等庄严文体中淡出。"星言"一语的行用,体现了其由典雅化向世俗化演变再逐渐淡出正式文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周树智先生在《文化学刊》连续发表讨论"以人为本"的文章。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周先生把"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看作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观根本原则"的观点,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这种认识一是误解了马克思,二是有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之嫌。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唐宋以来的行第、隐语等文献资料,认为"王八"本为行第称谓,迟至宋代依然如此;后来它被借用作本已在江浙方言作为詈词流行的"鸭"之切口,兼指物、人,在江湖通用;后渐入官话,因意义相类而转指鳖龟之类,亦兼指物、人,成为通语詈词。  相似文献   

17.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定势"说在刘勰的风格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现观定势理论,其原则仍能为我们为一篇创作做具体的体裁定位,体现其现世价值与意义。本篇所论重点在于论证其"体势相须"的观点并将《定势》放入刘勰整体文学思想中究其要义及其对现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教大师法贤是宋初来华译经的著名印度僧人,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对于其人其事,却有不同讲法,更有学者认为是宋代华化摩尼教民间教派明教的僧侣。本文主要依据《中华大藏经》等典籍相关内容,分析法贤其人的身份、籍贯、原名、译经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1996年,87岁的张允和和张兆和姐妹决定恢复他们家早已停刊的私家刊物——《水》,于是便有了这本由滴水集成的《浪花集》。《水》本是一本家庭刊物,创办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由张家姊妹兄弟们自撰、自编、自印、自发的,记述了张家七代人一百多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