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行动。文章基于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与发展现状,以国内两者融合较典型的8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借助扎根理论,构建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型——TCG模型。研究认为,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人才培养宏观规划;专兼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新型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与管理机制;政府引导,强化政产学研结合;能力导向,构建评价激励新机制。总体而言,对新工科建设进行质性研究,总结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可以为形成工程教育改革的“中国理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汕头大学OBE-EIP-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对工程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进行了再认识,建立了由课程教育体系,去"非工程化"实践教育体系,支撑体系,评价体系,统筹发展体系等构成的融合创新体系模型。基于体系构成与逻辑的分析以及新工科纲领性文件研究,指出新工科内涵式发展本质要求在于教育系统对新需求响应的快速性与定位精准性。结合新工科范式转换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工程教育系统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是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必要基础和先决条件。这些分析有助于厘清新工科发展理念中的模糊界限与争议,更重要的是为指导新工科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作为,适应"三个面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举措。从深化传统工科专业内涵改革和创办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两个角度出发,积极开展"新工科"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具有的创新性、前瞻性、交叉性、多样性和引领性等特征,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培养"品行、知识、能力和思维"四位一体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新工科"建设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存在一定的耦合性。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想及方法论,在创新理念层面和创新方法层面均与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相契合。基于此,试验并打造新工科专创融合课程:工科中的设计思维,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形成一定的专创融合路径探索经验,为新工科及其他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2017年,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新工科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学科思维定式,推动工科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基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重新审视新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新的工程学科。一般认为,新工科是由应用理科等基础学科孕育、延伸和拓展形成的“新兴”工科,传统工科转型、改造和升级形成的“新型”工科,以及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生”工科共同构成[1]。也就是说,新型工科和新生工科形成与发展的逻辑均基于传统工程学科建设的经验实现工科再造,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唯独新生工科是新生事物,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态势和地位,同时为应用理科等基础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厘清新兴工科专业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明晰新兴工科的内涵特征与建设重点,是有效推动新兴工科建设、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旨在简要探讨并理顺新兴工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以期为新兴工科建设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电子信息产业类的发展需求,针对当下人才培养存在工程职业素养不高、思想认识不深、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电子信息类行业的快速发展等问题,该研究提出“课程思政”与“产教研融合”的双驱育人新模式,从两个方面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教学理念,并讨论了该育人模式得以实践的3条有效路径,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点—线—面—体”综合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混合式课堂建设,构建新工科“强思政、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结合梧州学院发展情况总结实践效果,对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推动课程教育改革,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与产业经济需求有机衔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工科研究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急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工科研究生。本文结合工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特点,以OBE理论为支撑构建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阐明“本专业+跨专业”教学内容、“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和“政产学研”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以期用科学教育方法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人文社科与工程教育融合、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互联网+”与教育平台融合、虚拟仿真与“5G+”技术融合等四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形态下文理特色院校新工科建设的自身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提出创新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期为不同类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我国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提出了多方协同育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产业能力、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实施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理应充分发挥其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工程训练中心仍处于新工科建设的边缘地带。为此,该文结合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从思想意识、平台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4方面对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转向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工科的特征,首先分析国内外高等院校在创新教学实践的思路,厘清新工科创新教学与工程教育内在关联;接着对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将来在高等教育中对其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热点与方向,为下一步落实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推动新工科持续革新、赋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基于第二批845个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相关材料,探讨我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成效评价与未来趋势。在对我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发展现状简要分析基础上,系统评价其在专业优化调整、教材体系建设、一流核心课建设、工科教师成长共同体培育、教学技术新突破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效。进一步,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中理念深化、师资建设、产教融合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研判,进而指出未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想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高校应将创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完善教学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文章以新工科背景下包装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为主题,探究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打造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旨在提高包装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包装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初心”奠定MIT灵魂的基石。MIT历次大胆创新,实现“初心”的逻辑、机制和路径,正是MIT解决高等工程教育的“痛点”问题:平衡传统与大胆创新两种路径使之并存;以“使命、问题、需求”为导向,使大学-企业、大学-区域之间形成解决问题的逻辑一致性,融合发展;基础研究与产业开发融合创新;教育-创新研究-服务社会融合且高度模式化以确保MIT的价值观和使命得以实现,创造未来。MIT实现“初心”直达巅峰的历程,是现代大学崛起的历史缩影,值得中国“双一流”大学和新工科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创新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链现代化人才培养重要保障。新工科人才培养以现代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实践平台以面向未来汽车工程师能力为导向,重点构建递进式工程教育实践体系及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体系。搭建“三创融合”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得以驱动贯通。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在应用型高校建设中的生成逻辑以及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逻辑。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针对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实践平台以及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构建纵横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双创专兼的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校企协同、互融共享的实践平台,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的生态机制等,以培养出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围绕工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主要环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现状,指出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建立以创新创业为主要驱动力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思路。对于建立满足新工科特点的评价体系及发展对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不同学科知识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理念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工科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国际化办学理念未能有效深入,多元利益主体缺乏协同发展机制,理论与实践脱节,工程英语能力薄弱,跨文化沟通能力欠缺,国际化师资队伍短缺。结合大连海洋大学与新西兰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一体两翼”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国际化人才综合能力培育,实现了多元协同发展,推动新工科改革与国际化改革融合,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供不应求.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要求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为此建立了机械创新实验室,致力于通过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及机械类创新大赛,培养学生面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新趋势的创新思维能力、工程探索能力、实践动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