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方协同育人效率不够高、与专业教育缺乏深度交融等问题,构建了可推广、可操作的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体系,即“一心双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将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化零为整,归纳为内环和外环,内环驱动大学生学习、模拟和实战,外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实施、持续推进。该体系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建构数字化教育生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STEAM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支撑。文章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在于,如何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师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智能技术与STEAM教师在学习环境、教学平台、教研体系、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践中,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STEAM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化、数字化”STEAM校园环境,建构STEAM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教研体系”,形成以“数字化支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育数字化赋能STEAM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试图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与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等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表明应该根据大学教育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师生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兼顾,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在智能化变革中推动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在“智能+”职业教育中实现智慧生成的完满发展,在智能培养过程中带来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创造效应”。但在打造智能职业教育新范式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需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推动构建“智慧课堂”;围绕学生主体开展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多元关联网络设置专门化的学习场域,实现学习资源的集成共享;研制人工智能促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技术标准,形成“多维度”评价新格局,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全员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理念,打造专兼职创业导师团队,系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学校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孵化基地的作用,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战中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下,推进数字智能技术融合驱动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崭新样态,是解决思政课浅层学习难题、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政课融合贯通、契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与成长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数字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呈现出大学生深度认知学习内容、深度参与学习过程、深度感悟学习情境的应然图景;但也要警惕技术赋能推进形式创新而对内容与价值有所忽视、技术过度依赖导致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互动弱化、数据过度采集与数据泄露滥用带来数据安全问题等实践困境。为此,需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构建数字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数字技术规范,促进人机协同发展,持续优化高校思政课深度学习效能。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高校要重视网络时代给大学人才培养带来的重大影响,强化网络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的历史、价值、实践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充分考虑网络文化功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智能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前瞻性布局为智能教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系统内部要素变革、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现有教育学科体系优化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智能教育学科的建设势在必行。智能教育学在实践层面重点关注“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学习”“与人工智能一起学习”等内容,在研究层面重点关注理论导向的应用研究与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探索“人际+人机”新场景下的教育教学内在规律、伦理要求等内容。当前,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师范院校已在智能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表明,智能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还有待明晰、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与智能教育的发展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发展智能教育学应明确学科定位、加强协同创新、重塑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支撑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职业教育全方位转型,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构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行业“标配”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建设、国际合作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从适应转向引领,应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智慧化”;构建“数字智能+工匠精神”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育复合化;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匹配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化;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推动教育治理法治化;完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世界职业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途径。这一模式将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税收专业构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加强税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2.
当前应用型高校面临深度推进、内涵发展和特色形成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深刻理解“应用”之内涵,抓住“应用”之本质,找到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依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应用为中枢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应用型办学和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应用型高校应抓住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办出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13.
谭轶群  马辉 《大学教育》2022,(2):171-174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教育教学过程目前仍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脱节等问题。一体化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推进课程互通共享,构建双向驱动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课程、竞赛和成果孵化打造校校、校地、校企相互协同的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生一体化的互动评价体系,完善现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将传统的“教学相长”视角与深度学习路线相结合,解构学生知识习得与教师教学模式U型互动提升的底层逻辑,构建旨在培养新时代经济学创新人才的问题导向(PBL)研讨式教学模式。论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研究案例,针对其研讨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表现进行分析,围绕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培育,着重就研讨式教学对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路径及效果开展探讨。最后,从整合适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资源、构建遵循深度学习路线的教学相长关系、推行关注深度学习成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教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和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适应变革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梳理大学劳动教育演变历程,发现其变革的逻辑起点是为了实现个体与社会动态发展中的价值平衡。结合当下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个体多元化发展的实际诉求,培养兼具优质劳动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劳动者成为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应重构劳动教育“身心共修”的价值目标、“知行合一”的课程结构、“三位一体”的实施平台和“多元动态”的评价制度,推进高质量劳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师乐  胡平 《职教通讯》2023,(5):65-71
“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既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推进高职院校育人改革的基本需要,更是指导高职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通过厘清“大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耦合,剖析“大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统一性,构建“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师资保障体系,以期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从而助推构建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当今时代创新的需要,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系统论视角,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实现充分结合,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所在,从变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4个方面,注重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协同,不断推进校、政、企等合作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寻求变革发展的新内容,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新载体,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引擎,迫切需要我们建构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实现新的发展。针对上述要求,建构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课程引领”“社团互助”“团队扶持”“模拟体验”和“创业实践”等五个实践体围绕该中心,依次推进,形成一个循环的发展体系。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的创建和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诸多教育信息技术中,智慧教学技术无疑是其中较为亮眼的技术应用创新点之一。智慧互动教学通过对流媒体、智能识别、网络无线传输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充分运用,来推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资源共享、设备互联互动、环境信息管理、教学创新应用等多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互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和基于问题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也存在专业关联度不高,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通过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互动衔接,结合实践平台的开发以及校企合作,全面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