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新要求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原则,采用项目式教学进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为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程界从业提供教育质量保证。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水工建筑物”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设计了全新的适合项目式教学的专业课程内容,构建了适合教学过程单元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专业课程“六步融合式”的项目式教学实施步骤,建立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项目式教学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袁涛 《上海教育》2022,(S1):22-23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教学导向与反馈,从而对生成性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最终实现育人目的。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项目教学目标,需要理清学习评价作用域,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构建起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结合项目式教学的特点,以成都理工大学GNSS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为例,对项目式教学模式建设中的项目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索,总结实践经验,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由于其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而受到大力推行。然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其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与之相匹配。文章以机电传动与控制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为例,对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进行探索,构建了以注重过程学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显示,新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工科的建设要求,文章立足培育学生工程制图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将项目式教学融入“工程图学”课程建设中,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的工程图学教学改革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项目实施、改革意义等方面加以分析,并以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若干案例,论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图学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适应新的使命任务要求,军队院校逐步开始设计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与首次任职教育融合式培养模式。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某新概念)专业为例,对融合式培养模式面临的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制订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工程教育理念(CDIO)、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军队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多学科知识融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项目式学习具有培养综合型人才、促进深度学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社会互动力的优势。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能有效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优化。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理念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对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为更好地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专业英语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经教学实践,本次教学改革明显改善教学效果,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显著提升。本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探索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围绕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电子信息产业类的发展需求,针对当下人才培养存在工程职业素养不高、思想认识不深、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电子信息类行业的快速发展等问题,该研究提出“课程思政”与“产教研融合”的双驱育人新模式,从两个方面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教学理念,并讨论了该育人模式得以实践的3条有效路径,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点—线—面—体”综合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推进混合式课堂建设,构建新工科“强思政、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结合梧州学院发展情况总结实践效果,对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推动课程教育改革,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内容与产业经济需求有机衔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科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探究实践能力,很多中小学校通过开发科创课程积极探索科创教育实践。本文提出了多元融合视角下科创课程的设计思路,从目标、工具、内容、思想、方法五个层面阐释了多元融合的内涵,并以“海岛电波”跨学科项目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程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育人育才目标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案例式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以“统计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例,分析了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特点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可行途径,提出融合课程思政的案例教学方法,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梁芬芬  尹琳娜 《大学教育》2023,(19):100-104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在工科课程中融入艺术和美育教学非常重要。课程思政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结合。文章以包装材料学课为例,通过建立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体系,结合“材料+艺术”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掘思政元素,有效地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及地域就业特点和需求,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理念、电子电路课程教学实践,提出并详细分析了融合式项目教学。融合式项目教学主要包括:项目的角色融合、课程项目与能力培养的融合和三位一体考核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对传统工科课程进行升级改造的新工科背景下,为解决专业基础课时数减少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文章利用案例式、项目驱动和课程思政等多种教学手段,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前提下,以看得见的现象和摸得着的结果为抓手,结合理论知识因地制宜地开展电路仿真,辅以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思考与课堂练习,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字电路的积极性。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尝试,对建设新工科、促进“课程和工程”融合和培养新一代电路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WEB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提出了基于WEB类课程的"四三式"教学体系框架,分别从教学内容、进程、方法和评价4个方面,对应用型WEB类开发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该"四三式"教学体系现已应用到"网页编程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经过近3年的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成功的案例教学能把创新思维与工程意识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过程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选取与设计的原则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本专业学科交叉融合。近两年案例教学实施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项目式课程的评价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手段,它能帮助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注重学生21世纪技能和学科能力的培养。本文介绍了项目学习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同,项目学习评价的步骤,并以英语项目式学习为例,介绍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常用的方法与工具,设计英语课堂案例的评价工具,最后提出基于项目式学习评价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在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及新工科项目指导思想下,针对当前高等院校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出以完成工程项目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体系。以解决工程应用实际问题为导向,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工程应用项目的设置、实施及项目验收与评估。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新工科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应关注区域发展,福建省作为东部省市的工业强省,近年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效。但存在整体进展不平衡、不充分,学科专业布局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存在短板,产学研平台建设存在观念分歧、机制不畅及较高廉洁风险,人才培养方面从入口、过程和出口都有若干瓶颈等问题。建议应深化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观念;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创新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共享机制、风险管控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抓住区域创新战略实施机遇,强化经费、人员、资源和制度保障,着力推进新时代福建省新工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结合思政育人工作的新要求,文章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以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课为例,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探索。具体是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任务布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分析及结项答辩五个阶段,并结合专业知识蕴含的价值理念,将思政育人融入项目式教学的各个阶段。依据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思政评价立足于项目式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的跟踪考核。该改革方案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