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牛津、剑桥等一批古典大学著称的英国大学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英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在 12世纪到 19世纪的漫长年代里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支撑和统治着英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和推进 ,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大 ,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加 ,教育民主化浪潮兴起 ,传统的牛津、剑桥模式受到挑战和冲击。 19世纪 30年代起 ,伦敦大学及曼彻斯特大学学院等一批城市大学纷纷建立 ,英国高等教育逐渐扩展成为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传统大学和新兴大学组成的多样化体系。在英国高等教育史上 ,新大学的产生既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挑战 ,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目…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顶级学府,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一直保持着严格的面试制度,但面试题稀奇古怪。比如牛津法律系的面试题是:“如果有人撞向灯拄,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剑桥兽医系的面试题是:“为什么植物没有脑袋?”牛津古典学系的面试题是:“如果恐惧是会伤害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怕蜘蛛呢?”剑桥哲学系的面试题是:“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2加2等于4的?”牛津、剑桥还为它们的面试制  相似文献   

4.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是与牛津大学齐名的英国两所最著名的高校之一。位于英格兰剑桥郡剑桥市的卡姆河畔。在人类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恐怕很少有几所大学象剑桥和牛津那样既拥有绵延悠久的历史又拥有卓著显赫的名声。例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建校之初,就将学校起名为“剑桥学院”。剑桥大学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1209年,当时,由于一些课程被停课,一些牛津的学者和学生便来到剑桥另建立了一所学院。1318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正式认可该校为大学。从此之后,剑桥便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与牛津齐名的著名大学。不论是在英国历史上还是在科学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方…  相似文献   

5.
1850年,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悉尼大学建校,它和随后建立的墨尔本大学都仿效了英国的牛津与剑桥的模式。应当说,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是从英国移植过来的。表面看来,和美国一样都是早期英国殖民者在一个“新大陆”上殖民的结果,但由于所处的独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涤荡,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形成了若干不同于英美高等教育的特色。这与其实行了凸显个性的高等教育政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德国大学的迅速发展,使学术界对英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批评建议,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高等科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标志之一是伦敦大学等城市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之二是牛津和剑桥引入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7.
张瑾 《辽宁教育》2012,(11):88-90
19世纪德国大学的迅速发展,使学术界对英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批评建议,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高等科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标志之一是伦敦大学等城市大学的兴起和发展,之二是牛津和剑桥引入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大学按时代特征被分为三类:一是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老大学”(old university),二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建立的“红砖大学”(redbrick university),以其建筑物多用红砖得名;三是六十年代初陆续建立起来的“新大学”(new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9.
曾铁 《物理教师》2010,31(2):38-39
1生平简介 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与化学家、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现为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又叫北爱尔兰女王大学,它是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大学联盟”成员,该联盟由牛津、剑桥等20所著名的大学组成.  相似文献   

10.
《教书育人》2012,(9):30
英国考录公务员方式:智力测验考思维英国素有"接受过优良高等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领导"的传统意识,故公务员(微博)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英国公务员考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统测报考  相似文献   

11.
阿斯顿大学或立于1965年,是英国的第一所工科大学。英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它不仅拥有象牛津、剑桥这样声名卓著、泰斗如云的学术城堡,即使是一般的大学,如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也都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坚实的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从英国城市学院发展看大学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一场城市学院运动,作为一种重视技术教育的新型学校,这无疑给一向注重人文教育的英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同时也对英国传统大学提出了挑战。但是在城市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向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传统大学靠拢的现象,城市学院逐渐走上传统大学之路。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这样发展呢?这是大学自身内在逻辑的结果,大学内在逻辑实际上就是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办学理念,这也是大学在社会上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正> 你知道剑桥和牛津吗?它们可是全英国最牛的大学,在世界上也赫赫有名。也许你想问,这两所学校谁更牛呢?这就很难说了。就因为这个,牛津和剑桥私下里谁也不服谁,总想争个高下。既然这样,来场比赛吧! 1829年,在两名学生的提议下,两所学校举行了首次对抗赛①。从此,他们结下“冤仇”,一比就是150年②。2004年3月30日,剑桥队以较大优势取得了本校的第78次胜利,遥遥领先于牛津队的71  相似文献   

14.
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是随着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确立的,是在英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过多次改革而形成的,在实践中表现出诸多鲜明的特色。(一)考试机构独立设置,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英国现有八个与大学招生有关的考试委员会,即牛津大学地区和剑桥大学地区考试委员会、牛津和剑桥学校考试委员会、伦敦大学入学和学校考试委员  相似文献   

15.
英国:牛津剑桥出怪题牛津和剑桥面试考官出的题目往往冷僻怪异,如:"如果有人撞向灯柱,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法律系);"如果恐惧是会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怕蜘蛛呢?"(古典文学系);"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2 2=4的?"(哲学系);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之前,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传统英式大学拒绝降低门户开展技术教育。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经济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增,新大学运动由此应运而生。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发展对我国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如下启示:大学的内在逻辑是一切大学的准则,外延式发展是大学改革的可信赖路径,在秉持传统的同时不应囿于传统。  相似文献   

17.
《教育情报参考》2004,(3):23-24
一、英国一向是放洋留学的热门地点,而能进入名牌学府牛津和剑桥更是莘莘学子的梦想。可是。英国高等教育水准近年来每况愈下。牛津和剑桥在世界名校排名榜中尽管仍能留在前十名。但名次却在不断下滑。  相似文献   

18.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发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从12世纪初牛津、剑桥的创立至今日,英国素以“精英教育”著称,高等教育质量享誉世界。这其中质量保障体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英国逐步建立了高校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机制。本文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的立法基础(评估标准)、评估机构、程序、效度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进行综述,并总结特色,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30年代,英国新大学运动在中部城镇迅速崛起,它以市场为驱动,具有收费低、入学要求低、不要求学生住校、排斥宗教教育、不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等特征。以“实用知识普及协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用”成了新大学教育的座右铭。这些新大学的产生危及了英国高等教育几百年来形成的古典人主义的教育传统,使传统的大学理想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名神学家、  相似文献   

20.
前人曾说,高等教育既占据着创新的中心,又要保留超然世外的冷静洞察和对激进潮流的反省。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经济产业界赋予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急切要务。同时,普及化的高教要求实现更广泛的学以致用,职业教育正被有意识地兴建成为成体系的“类型教育”。另外,建设通识教育,传承人文教育,巩固大学的立德树人与文化影响力关系到我们所能拥有的现代文明的质量。 高等教育应当以怎样的格局容纳不同的使命?遥想十九世纪末,纽曼为西方大学延续已久的人文理想做出了最雄辩的证言,那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业,掀起了生产力、人口、社会面貌乃至国际形势的巨变。回溯过往,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处境中或许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的影子。 十八世纪后英国的土地收益锐减,许多地主和贵族将名下的土地变卖后投资到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中去。上流子弟转而操持金融业,通过成为“银行家”将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传承下去。由于不再是土地的主人,而财富本身难以带来尊荣,这些“银行家”借助大学学历来巩固其显赫的社会身份,也打算从学校里习得绅士的文化教养和人情世故。活跃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银行家群体中约半数从公学毕业,进而就读于牛津、剑桥大学。同一时期,钢铁业企业家中毕业于公学的仅16%,上牛津、剑桥的只有9%。 虽然即将成为金融家的精英子弟对牛津、剑桥大学趋之若鹜,但牛津、剑桥并不注重金融人才培养。在那深深影响了纽曼大学教育思想的古老大学里,最重要的教育是培育理智、秩序、责任、忠诚、友爱等传统精英素质。城市银行家和政治家成了新贵族,他们在大学的博雅教育中受到文化陶冶,并建立重要的人脉关系网络。 直到工业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政府对工程技术类高等教育的建设仍无所作为。当时英国大学里没有化学工业的位置,以至于率先以吕布兰法制纯碱的英国化工鼻祖马斯普拉特(J. Muspratt)不得不把手下骨干全部派去德国留学。许多英国企业家认为,得益于学校教育的系统化支持,德国化工业的竞争力更强,而英国的大学、掌握资本的金融家、掌握权力的官僚们却将技术与职业教育视为等而下之的道路。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实现了原始积累的企业家积极投资理工职业类高等教育,地方政府也有意促成,一所所科学技术类市民大学(civic university)兴办起来,物理、地质矿业、化工、电机、毛纺织成为热门专业。伯明翰的梅森(J. Mason)斥资20万英镑,设立了梅森学院,吉百利、杜邦、通用电气等知名企业也一同参与投资。后来,几经扩容与升格,这所学院发展为伯明翰大学。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军用工业需求激增,理工院校进一步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此类新高校乘着新兴产业之势崛起,终与牛津、剑桥分道扬镳。 从上述英国高教发展的历史片段可见,高校使命的变化总是与一个国家的特定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对社会各个时期的发展需求做出回应。在高等教育的名义之下,技术革命开启的多重目标定位之间具有天然的张力。大学虽有其坚持,又不得不以新的平衡取而代之。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的同时,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引领创新的引擎。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拥有高度的规划统筹能力既是我们的特色,也是巨大的挑战。如何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有序扩容,更加需要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