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技术学院承担着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人才的使命和责任。从学科/专业特征和制度安排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初步划分为侧重专业并设有专任师资、侧重学科、侧重学科门类交叉并不设有专任师资、侧重突破学科的建设路径。无论采取何种建设路径,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围绕识别选拔、培养方案、课程重心、育人思路四个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正在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范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工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目前工科专业培养模式存在培养观念陈旧、培养理念落后、培养机制呆板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工科专业领军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文以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围绕本科生的基础、能力、素养三大核心培养要点,提出先以课程链、师资链、教材链三链衔接夯实基础;再以实验阶、实训阶、实习阶三阶递进增强能力;后以科研轴、竞赛轴、交流轴三轴驱动提升素养的新时代工科专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以来,在工科专业领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应用成效,可供国内外高校借鉴。  相似文献   

3.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介绍了研究型学院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师资与科研、教学改革实践、实验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情况,并着重在改进课程设置、完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培养、开拓学生视野、科研与教学互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为探索工科研究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为鲜活的部分,是知识的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集中营,更是发扬创新精神的基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向社会输送新鲜力量的责任。工科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工业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生产、建设及服务等岗位能够利用原先所具备的知识,加以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从而得到最优效果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围绕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性,对高校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领军人才匮乏是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制约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发展的关键因素.领军人才培养需要兼顾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制定了具有厚情怀、强基础、全体系、重实践、大外围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数理基础、微纳器件、数字电...  相似文献   

6.
在新工科建设和学校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下,以华北科技学院矿山安全学院为例,对高层次实战型矿山安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该模式秉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确定培养模式改革方向、落实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战应用等方面的探索,以“素质、知识、能力”全面提升为目标,以“三化三制”为手段,铸造红线意识、法制意识、专业意识,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理论到实战的转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电子信息+"是助推国家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高校要立足学生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利用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新经济、面向工程为牵引,探索实践研究创新型学术精英、复合创新型行业精英、科技创新型创业精英等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为例,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围绕广东省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将教师的科研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实验充分融合,建立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手段突出、实践基地丰富、学生主动学习、具有扎实理工科基础并与国际化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工科培养环境,满足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成功地实践了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工科教育而言,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追求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和谐统一,已成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学校可以依托浓郁的人文环境,以"人文工科"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融人文精神于第一课堂,融人文培育于第二课堂,融人文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兼具的复合性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等理科教育》2012,(5):1-F0002
为了贯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人才,2010年兰州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学校,并于2010年8月成立萃英学院。作为具体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跨学科学院,翠英学院同时承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原来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时代大学生思想、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文章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案例校,分析其提出的在工科院校采取学业导师+人生导师+社会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三位一体"导师制的实践经历与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态势及存在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应用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了“产-学-研”三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重点”及“实施渠道”,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新工业、新经济、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决定了面向新工科的理科基础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而创新性、实践性、交叉性、多元性和引领性是面向新工科理科基础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核心理念。文章探索了面向新工科的理科基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管理的新机制、国际协同培养平台和交流渠道、人才培养的新标准的建立等,认为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采用与"互联网+教育"时代相适应的开放交互式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与过程性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宽,原有的一套教学计划培养全部学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探讨了针对学生就业方式的不同,针对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制订出三套就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运行中取得良好效果,可以在具备相应师资条件的院校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高校培养拔尖创新领军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历史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诠释。拔尖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最终落脚在领军人才培养,不仅要健全“选苗子、压担子、搭梯子”的因人施策机制,还要形成“以人为本、发挥长处、补足短板”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是需要全周期不间断的培养体系。领军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律、自我规划”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源自教师、学校、社会的引导,更来自内心的自我思考,其中“读书、学习、锻炼身体、志愿服务”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对高考压力的妥协,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错失了这些能力的培养,造成初入大学的学生不知所措。因此,引导高校学生“读书、学习、锻炼身体、志愿服务”,进而提升“自信/自强、自立/自律、自我规划”的能力,既是培养拔尖创新领军人才的根本,也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人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会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育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对工科成人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介绍了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在有关教学点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和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将教育与就业有效结合的一种崭新尝试,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工科院校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大量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软件人才质量上的需求问题进行分析,以广西工学院为例,从计算机专业软件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改革、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对地方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关注,社会亟需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探索研究。文章结合我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贯彻科研教学融合理念,依托淮北煤矿塌陷区的地域优势,以学生学习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治理为专业特色,从明确专业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工科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国际化办学理念未能有效深入,多元利益主体缺乏协同发展机制,理论与实践脱节,工程英语能力薄弱,跨文化沟通能力欠缺,国际化师资队伍短缺。结合大连海洋大学与新西兰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一体两翼”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国际化人才综合能力培育,实现了多元协同发展,推动新工科改革与国际化改革融合,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