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情"可以感染人,可以鼓舞人,是教育人的根本.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就是要抒发情感,通过情感交流这个纽带,把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紧密相连,让声乐艺术产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 一、对声乐审美能力的认识 声乐艺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音乐作品的旋律之美、歌唱的声腔之美、表演动作的形态之美和乐器的伴奏之美为基础构成要素,而这一切美的表达都必须在演唱者的审美思维的指导下逐一完成.因为在歌唱活动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这一特殊角色,该主体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演绎出激情昂扬、如泣如诉、细腻深情、扣人心弦的美妙声音,才能为听众提供美的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以往人们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来源,更多地从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和他小说描写的情信息两个方面着眼。然而,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和小说中的情信息描写之间其实是因果关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仅仅以二者作为曹雪芹的情创作动机多少有些不足。而事实上,曹雪芹的"情理念"作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曹雪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省悟,还来源于曹雪芹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社会感伤品质的深刻认知等等。因此,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渊薮应多元多角度。只有这样,《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才会丰富充实,读者的审美认知才会鲜活深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情”在《红楼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指示了《红楼梦》的文本意向。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是包含着更多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问,投射了曹雪芹创作主体的自觉和自省。因“情”而生爱,曹雪芹建构了“情”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宝玉的“情不情”或“意淫”,或黛玉的“情情”。意淫(鲁迅所谓“多所受者”)正是曹雪芹建立起来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体系和价值信仰,也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表态形式,是他对抗封建专制文化体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就是要让人的修养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学习就是要让人的个性得到全面的提升,语文学习就是要让人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正是如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预先做好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以真情来感染学生——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感染周围的人,使之产生共鸣或拓宽思维的渠道,激发联想的火花或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5.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审美主体与对象碰撞的火石。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只有燃起情感的火花,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人之喜、怒、哀、乐的琴弦,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交织融合在一起而发生共鸣”,才会产生“动人”的魅力效应。一、浓浓亲情注笔端亲情是人间最伟大而又最真挚的感情,也是人们受惠最多、体验最深的一种感情。因此,假如我们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心灵深处,寻找自己的那份期盼和感动,并且选择好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它就能…  相似文献   

7.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的“情理念”作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其不仅来源于曹雪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省悟,还来源于曹雪芹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社会感伤品质的深刻认知等等.为此,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渊薮应多元多角度.只有这样,曹雪芹的文化内涵才会丰富充实,读者的审美认知才会鲜活深刻.  相似文献   

9.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创造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要注意虚实结合;要运用意象流手法;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碰撞火花的电石。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只有燃起情感的火花,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人喜、怒、哀、乐的琴弦,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交织融合在一起而发生共鸣”,才会产生“动人”的魅力效应。一、浓浓亲情注笔端亲情是人间最伟大而又最真挚的感情,也是人们受惠最多、体验最深的一种感情。因此假如我们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心灵深处,寻找自己的那份期盼和感动,并且选择好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它…  相似文献   

11.
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是“曲形得神”。“曲形” ,即突破实存物象或事理之形 ,创造文体意象之形。“神”具有心物二重性特征 ,“得神”是指表现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以及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因此 ,“得神”,或取客体之神或取主体之神、或二神俱取。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要求 :变形意象的营构要表现客体的本质特征 ;要有诗人真情的投射 ;要选择好形与神的契合点 ;要注意虚实结合 ;要运用意象流手法 ;要注意特定语境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然设计审美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那么在以实践为基础对设计审美价值进行判断时,要明确设计审美价值是在客观事物功利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并取决于客体本身的客观属性和主体实践活动与需要。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这其中,人的主观情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曾丽 《现代语文》2010,(10):136-137
一、作文需要真情作文的生命在于"情",无"情"则没有"文"存在的必要。笔者说的"情"是"情真意切"之"情",是"真情实感"之"情",是有感而发之"情",而非虚情假意之"情",归结下来就是"真情"。但凡优秀的文章,总是能把读者的情感激发出来并引起共鸣,而要达到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情以物兴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此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  相似文献   

15.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17.
刘虎 《中学文科》2009,(8):77-78
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物理学是美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这就是美,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对象即客体,物理学是美的,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作为环境因素之一的教师的引导,如果主体被作为客体的物理学的美所吸引而产生愉悦,这就是美,这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物理教学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情感的结晶。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情融心,让学生感悟作者的真情。文章从"优化朗读,渗透情感""创设情境,激发情感""领会情感,适当泻情""品读感悟,升华情感"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学生感悟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