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3P模式的高校高层次人才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制度、薪酬构成、薪酬水平存在不规范、不公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基于个人资历和能力、岗位、业绩(3P)三个要素之间及其与薪酬的密切关系,参考美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水平,构建了一套以合理的年薪为指导,由能力工资、岗位工资和业绩工资组成的高层次人才薪酬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当前,苏州人才总量已近300万人,高端人才工程与计划更是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变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苏州人才工作也面临政策新机遇、市场新变革和发展新需求等新课题以及人才环比增速持续放缓的挑战。在人才工作发展新阶段,苏州还需以目标格局和制度创新“顶天”,以政策有效落实和创新创业活跃“立地”,在人才工作目标定位、产业协同体系、人才培育供给、人才市场体系、人才管理技术、合力工作机制、离岸创新基地、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协同发力,提升全球人才集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们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而借鉴管理定律,对于学校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差与对策     
无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还是企业发展的运行看,技能人才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近日在调查中听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评价,叫做雷声大,雨点小。的确,调查中发现,技能人才不被重视的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仍是诸如发展门槛多、充电机会少、待遇低等存在多年的老问题。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甚至不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这一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看来,如何加大宣传贯彻决定精神,从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两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技能人才工作,促进技能人才健康…  相似文献   

5.
党管人才是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人才实践选择的结果,是我国基本人才制度形成的必然。党管人才既是我国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在内的人才工作行之有效的形式和体系,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基本制度的核心所在。党管人才,主要是管人才工作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党管人才要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人才发展、人才改革和人才开放等重大课题,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制度化、法规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程洁 《教育探索》2012,(3):80-82
当前高校人才招聘工作存在人才稀缺、选才标准欠缺、人才成本高昂、人才流失频繁和“本土化”等问题.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规范和科学的制度体系,明确相关工作认知,在主动出击“猎人”、建立行业智库、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与运行机制、建立严格的人才考评和淘汰机制等方面着力,以破解问题,实现其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7.
人才姓能     
有人曾问起,民营企业的人才有何特点。不难看出,这一问题将人才同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人才既是具体的,又是可见的,人才的最大特点:一是它的岗位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人才的不同类型;二是它的岗位能力及业绩,这一特点体现了人才的层次性和真实性。用通俗的话讲,人才就是在同一岗位上能够解决难题,且有创造性业绩的人(不是人才定义)。不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人才的内涵及其特点应该是一致的,不应随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而变。概括而言,人才就是人才,它既不姓公,也不姓私,它应该姓能。凡人才,都应具备同岗位发展相符合的特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军周 《教育与职业》2012,(30):117-118
准确定位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技能标准的财经类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8月份,宝钢举办了岗位创新与企业竞争力论坛,来自宝钢、一汽的技能大师讲述了他们的岗位创新经历和业绩,引起了企业各界高度关注,也引起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来讲,工人技术创新并非是一个新课题,为什么大家今天对其如此热忱呢?究其原因,一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对技能人才的岗位创新重视不够。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岗位创新能力提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在高技能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壮大了高技能人才队伍,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然而,国企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高技能型人才,生产一线的技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一些高、精、尖生产设备的操作和维修,以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岗位后继乏人,直接影响着企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关键岗位制度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立和完善教师关键岗位聘任制度在高等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与教师职务聘任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方面的介绍,探讨教师关键岗位制度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着眼于创业型人才培养,构建思政工作新体系我校定位培养的创业型人才.指的是具有“信敏廉毅”素质,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够创造就业岗位或优秀业绩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林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高技能人才数量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但也存在林业技能人才鉴定体系不够完善、持证上岗制度覆盖面窄、林业技能人才需求统计工作滞后、各地区林业技能人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应切实加强对林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大力推广林业大专院校双证制度,逐步推行林业行业相关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改革探索高效率的职业工种开发鉴定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人才薪酬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辅岗位上实行人才租赁,具有降低办学成本、转变用人机制、共享高端人才等优势。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以及人才租赁运行机制、外部环境等因素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岗位不宜实行人才租赁的用人方式,尤其不适宜在教师岗位上大规模实行人才租赁的用人方式,应该采用固定编制的用人方式,以保证核心人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工作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工作担负着育人的重任。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中国入世的新挑战、大学生个体的新特性,高校学生工作只有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才能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环境、形成氛围。创新要在对待教育主体上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实现知识尺度与实践标准的统一,在工作目标定位上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要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的宗旨构建新机制,推行人性化、信息化和法制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罗晓慧 《中国培训》2005,(11):38-38,37
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结合企业实际,从更新人才理念、调整人才政策、完善用人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入手,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生产、经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全面实施素质工程,建立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是企业人才战略实施的着眼点。第二采油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和选用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选拔和任用了部分优秀工人到科级干部岗位,进一步发挥人才的特长、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的发展愈发离不开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全局性的作用。在高校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应该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服务人才发展上,进一步强化人才服务理念,细化人才服务内容,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国家发展高度、人才战略定位、学科特色和行业需求出发,适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以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与本行业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训基地,针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岗位适应能力,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是职业教育人才标准制订的逻辑起点,从两者逻辑关系出发构建“以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基准的国家主体”“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准的行业主体”“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学校主体”“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导向的企业主体”和“以技能评价标准为核心的第三方人才主体”的“五位一体”人才标准衔接共通机制。该机制的运行路径是:畅通国家主体与其他人才主体之间“指导-衔接”通路,加强学校主体与其他人才主体的“衔接-互通”联系,增强企业主体与其他人才主体的“共通-互通”制度,打通关联主体之间人才标准“衔接-共通”的链接环节。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三网融合人才需求紧缺的问题,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网融合岗位人才培训体系和提升机制进行研究。介绍高等职业院校三网融合岗位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当前三网融合岗位所涵盖的专业领域、职业范围和职业岗位。从电子商务、移动互联、通信技术三个领域构建三网融合岗位人才培训体系。从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构建三网融合岗位人才提升机制。并在"三网融合培训演示中心"基地加以实践,以期能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三网融合岗位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