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还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快速变化,未能充分发挥科学课的素质养成作用。网络背景下的科学课教学,应该由传统单向、封闭的知识教学为主转向文化教学、平等会话性教学、开放性教学为主,以实施"科学生活化"的文化价值熏陶,促进"网络模拟实验"、"平等—互动"等教学策略的实施,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互联网为平台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研究、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直接性、非控性和内容多样、传播迅速、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正以它的“双刃剑”效应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愈来愈深刻、广泛地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双重影响1.网络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最先惠及的对象之一。首先,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带…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互联网为平台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研究、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直接性、非控性和内容多样、传播迅速、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正以它的"双刃剑"效应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愈来愈深刻、广泛地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内涵。本文认为网络在理念、载体、模式和内容四个方面引起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变革;文化则是网络产生的前提条件、发展的核心内容、未来的价值坐标;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与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平等文化、多元文化、霸权文化和全球文化。  相似文献   

5.
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生活,获得一定程度的网络话语权,心理优越感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平等意识得到激发,有利于独立、自主、平等的人格养成。同时,网络文化使键盘代替了书写,信息的图像化、快餐化影响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使部分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迷茫,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弱化。要降低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必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网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各项职能,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同时加强网络技术监管,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网络精神家园对网络强国建设来说意义重大。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特点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生活中来,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必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西方文化对我国网络精神家园的“文化霸凌”、“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自我拉扯”、“言论集散地”的思想冲突等都给网络精神家园的建构带来挑战。因此,建设网络精神家园,一要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充分发挥网络生态治理的净化环境作用;二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基育人作用;三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析网络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培养了人们文化信息平等共享的价值现,使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共时进行成为了可能,使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实现了兼客:加速了文化信息全球一体化与文化本体个性化统一的进程,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但网络也给文化建设带采了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加强我国在网络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补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文宝 《文教资料》2006,(10):131-132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不但存在着对立冲突,更存在着文化共性,具有互补性。运用网络文化的创新、张扬个性、平等、民主等思想可以克服传统文化的怀旧情结、循规蹈矩、尊卑等级等缺陷;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节欲等思想可以防止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沦陷、网络瘾症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网民的专业语言,有着新、活、杂等特点.网络语言的构成类型可概括为缩略型、谐音型、符号型、旧词新解型等几类.平等自由的网络文化,网民在现实中的压力和工作倦怠,收费性上网和打字速度的要求,这些是造成网络语言出现的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网络传播与我国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挑战,更是机遇。网络传播推动了我国民族文化形态的"数字化迁移"与重组,并为其精神层面注入了个性、平等的现代意识,促进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创新;网络传播为我国民族文化建立了世界视阈,使其在反观自身、提升民族特质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促进其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具有开放、平等、多元、虚拟和弱可控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它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意识、人际关系、身心健康等。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创新性提出相关的建设策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回应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以及家、校、社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主体观方面,文化回应性教学主张尊重人格,承担责任;在教学文化观方面,主张文化平等,注重多元;在教学实施观方面,强调探究,注重生成.文化回应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教育机会均等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潜能.文化回应性教学对于学生个人文化经验的处理、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以及保持与家长和社区的紧密联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为个体发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使得性别议题这一私领域问题走向公共话语空间,为推动两性平等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同时,在更为自由、个性的自媒体环境中,网络性别言说的碰撞更为激烈,甚至出现意见分化与割裂,而且在“流量为王”的商业利益裹挟下出现娱乐化和低俗化的情形。这些言说和碰撞背后既反映了大众的性别观念,也反映出社会主流性别文化、女性主义思潮在消除隔阂、增进和谐、推动两性平等方面的引导与努力,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引导先进性别文化传播,以主流权威引导和整合网络分歧,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塑造两性平等和谐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指引。继续教育院校教育改革发展,应首先解决好当前阶段的基础教育问题,将网络文化融入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以网络文化为中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的教育新思想,为继续教育院校网络文化育人培养高质量推进创造条件。本文分析了新时代继续教育院校育人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强化和谐、营造平等网络文化育人环境,优化继续教育院校多元化学生管理体系等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网络使地球一夜变成了村落,理论上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平等接触、交流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网恋是以现代网络空间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感情互动过程,突出地表现为:浪漫性、神秘性、开放性、偶然性、瞬时性、非理性、泛爱性和越轨性等方面。网络是网恋的生命,网络的特性昭示了网恋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网络法律文化具有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其彰显的自由、平等、安全、参与等价值诉求契合了法治精神。网络法律文化加快了法治观念和法律制度的传播,促进了立法民主和立法的适应性,推动了司法改革和司法公正,拓宽了法律监督渠道,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法治进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网络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面-临诸如网络强势文化的"新霸权主义"、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等不和谐因素的挑战和冲击,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做好以下工作: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高校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要多管齐下,培育平等、友好、互助、和谐的网络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发现一:学生使用网络具有普遍性、学习性、娱乐性、交互性及创作性等基本特征。发现二:学生广泛使用网络,且使用网络的目的各异。发现三: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的影响,体现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彰显个性、释放压力;增强独立、平等、民主意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发现四: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消极影响,体现在:沉迷网络、学业荒废;行为失范、人格扭曲;人际冷漠、亲情疏离;角色虚拟、诚信渐失;色情引诱、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它给教研带来的不仅是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新型教研文化.借助网络优势"造力",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及时雨".  相似文献   

20.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