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柴可强 《教师》2011,(1):82-82
在语文教学里。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得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3.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如果老师哪天不传授知识了,学生该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也就是“讲”要向“用不着讲”转化,  相似文献   

4.
教学之为教学,在于"教"与"学"之统一。无"教"之"学",只是"自学";无"学"之"教"则根本不存在。判定一个活动是否是教学,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学生的学习是否由教师自觉引发、是否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自觉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三条判据揭示了教学是教师、学生、知识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历史上关于"教与学统一"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反映了教学论学科对教学活动认识的历史进展。"教与学统一"的机制为"两次倒转"。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教与学真正统一起来。教师的作用在于“导”,而学是主体,教为学服务,也就是教为学生提供优越条件。尤其是教师教这个优越条件,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向正确,减少困难,保证质量,提高效率。而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独立的主动的认识活动。从哲学上讲,教学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与学、师与生互为教学的两个重要载体,无孰轻孰重之分。常态教学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不可偏颇。这样来解释教与学的关系,一般不会有很大争议的。看似简单的关系,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又是很难处理好的。若是处理好了,则学生的学可促进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能极大的作用于学生的学。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既有利于学生,又有益于教师。  相似文献   

7.
教学既是日常生活概念,又是教育学的科学概念。教学这一概念是基于对人类社会文明经验传承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在不同语境中,其外延有宽有窄,差别很大。在教学论学科中,教学主要指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它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教与学是教学不可或缺、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科学地把握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地把握教师教的要义(即教学生学),是深入理解教学这一概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不教不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疱的种种片面性,导致学生的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姚文勇 《成才之路》2011,(26):58-59
摘要: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学生的学,教会学生会学,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生成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反叛。传统的语文教学着眼点是“教”,眼中很少有学生的影子——甚至于没有。新课标则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是为了学。说到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但在现实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几乎等同于听讲、记忆、抄写、答题;老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的深加工,是教师有效教与学生有效学优化组合的过程。一、教师的有效教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95):60-61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实践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指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4.
浅析“学生评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生评教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对教学工作做出评价是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同时,公平、公正、客观地评教也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学生评教工作对于促进师生间信息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教与学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学生评教的局限性。学生评教只有和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点评等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探讨“导—学”型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与学历来是教学论研究的两大内容 ,它们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反映出一定时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传统的教与学关系主要表现为“教为传授 ,学为接受”(“授———受”型) ,反映出知识论的特点。现代教学论提倡“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导———学”型) ,反映出主体教育论的特点。有人认为 ,主体教育是一种境界 ,不需要固定的模式 ,而应让教师进行自由的创造。有人认为 ,主体教育虽然反对固定的模式 ,但是也需要创造一个适合主体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这对于规范课堂教学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将起到积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教是为了不教,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本文对几种教与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把教与学的关系转到正轨上来的方法,强调了教学管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陈萍 《班主任》2002,(5):15-15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把“学生不配合”挂在嘴边:一堂课上砸了,分析原因——学生不配合;一次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总结教训——学生不配合。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学生配合教师,还是教师配合学生?教与学到底谁服从谁、谁服务于谁?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第一性的,学决定了教;教是第二性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会学,教是为了学。在解决学生由不  相似文献   

18.
教与学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教是指教师及其教的系统活动,学是指学生及其学的系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根据目前教育的发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永春 《师道》2012,(3):31-32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比较重视,学生也不敢怠慢。有老师说,有些现代文可以不讲.文言文则不能不讲.而且每篇都要讲,精讲精练。而学生也是,别的语文课可以不记笔记,唯有文言文课必须记笔记,而且必须背笔记。这道出了我们目前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卢秋雪 《考试周刊》2014,(45):111-112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主张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主张以行求知、手脑并用。在英语课堂中,将教与学统一在做上,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学习,能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教学做合一",即通过布置如手工制作、搜集未知信息、汇报学习成果等,强调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要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