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过《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两部法律,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在我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由于受“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等传统说法的影响,再加上考试排名、升学压力,一时,棍棒教育的传统被发扬光大到极致,很多教师往往是“文武双全”。  相似文献   

2.
周左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9):101-102
当前,随着儿童权益的日益重视,教育中"惩戒"教育的作用日益被弱化,教师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惩戒"这一育人的重要手段,出现了部分学生无视教师权威,而为所欲为。未成年教育越来越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中探讨惩戒权及其行使,以求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儿童权利不受侵犯,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因此文章认为,只要存在学校教育,只要需要教育发挥其在促进儿童社会化方面的职能,只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教师惩戒权就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武永忠 《教育》2013,(22):36-37
上世纪80年代,禁止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进入了我国教育法律层面。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树立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庭、社会的关系。而应试教育和学校考核的巨大压力又要求教师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班级纪律督促表现欠佳的学生改正错误、迎头赶上。如何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会不犯错误如何适当应用惩戒教育,至今仍是教育界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论学校惩戒权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戒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和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受教育权利充分实现的可靠保障.学生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学校惩戒不同于"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适度、合理的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必须明确惩戒权作为教师职业性权力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同时通过实体性、程序性立法,明确规定惩戒权的内容、行使的程序以及违法行使惩戒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学生必要的救济途径,在保障达成公共教育目标的同时,不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6.
惩戒是对具有特别身份关系的人所作的非难性裁罚。惩戒主要有社会罚、行政罚、纪律处置措施等不同种类。在大陆法系典型国家,公立高校被定位为公营造物或公法人,其对学生的惩戒因而被定性为特别权力关系下的纪律处置措施。在我国,教育法立法将高校定位为社会主体。司法实践中据此将"处分"这一高校教育惩戒之典型形态定性为法规范授权高校行使的行政罚。但行政罚的定性,无法解释开除学籍以外之"处分"的行政不可诉性,同时也无法明确"处分"以外之其他教育惩戒的性质。立足于管办评分离的改革目标,高校在法人化基础上应作类社团化的主体塑造。高校教育惩戒宜定性为社会罚,并以高校自主性规范为主导实现法治化。国家则通过严重惩戒的介入性立法、不当惩戒的立法禁止等方式对高校的教育惩戒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我国与教育相关的《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几部法律,都已经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古代的戒尺和棍棒也已经成为历史的痕迹。那么,我们的教育惩戒到底需不需要?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让班干部维持纪律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有的教师还赋予班干部惩罚其他学生的权力。某日上午第四节课,某小学一年级一班学生在没有教师主持的情况下自己做作业。班主任在上课前曾到教室给该班学生布置作业,并让各小组组长维持纪律。陈某在做作业时多次与同桌说话。陈某所在小组组长郭某便拿起课本击打陈某的头部数下,致使陈某当场昏倒在地。上述案例中班主任让班干部维持纪律的做法是否正确呢?这实际上涉及到教师惩戒权能否放弃或者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惩戒作为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教育惩戒呈现出价值认识模糊、主体模糊、尺度模糊、实施效果模糊、救助反馈机制缺失等非理性发展态势。实施合理合法的教育是完善教育评价科学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推动个体自律的内在要求。因此,为实现教育惩戒理性回归,要善用多方载体,缓解和矫正对教育惩戒的偏差认知;明确监督主体,发挥家庭和社会组织在惩戒过程中的作用;细化尺度限度,各地方、各学校要因地制宜深化惩戒细则;完善权利救济,建立和健全学校教育惩戒申诉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教师法》明确规定:“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该呼声越叫越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了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最高宗旨.基于这种背景,“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和侮辱学生人格尊严”就成了违纪学生的挡箭牌。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必有弊,因为这些规定缺乏度和量的限定,在实际操作中,成了教师的“紧箍咒”,而咒语掌握在一线教师之外的人手中。近年来,教师因为批评,惩戒违纪学生被告上法庭甚至失去工作的大有人在(还有的教师被暴打)。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天,人才的竞争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育究竟还要不要惩?提到惩,人们立刻就和惩罚或是体罚相提并论,从而在教育时瞻前顾后,有时就会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实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力,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反对的也只是惩罚过度,即体罚。本文试图区分惩戒与惩罚,并提出惩戒的艺术性以及实施惩戒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权力。教师惩戒权是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有利于教师教育职责的正常行使,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2007年5月开始,英国教师获得法定惩戒权,它使教师在对付不规矩学生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国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相似文献   

14.
李霞  徐吉志 《山东教育》2005,(1):123-124
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小树不修不成才”,惩戒在教育中正是起着“修剪”之功能。实际上,做错了事必然要受到惩罚,只不过有时是及时的,有时是稍滞后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学校教育中的惩罚功能是通过“惩戒”手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育究竟还要不要惩?提到惩,人们立刻就和惩罚或是体罚相提并论,从而在教育时瞻前顾后,有时就会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实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反对的也只是惩罚过度,即体罚。本文试图区分惩戒与惩罚,并提出惩戒的艺术性以及实施惩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育究竟还要不要惩?提到惩,人们立刻就和惩罚或是体罚相提并论,从而在教育时瞻前顾后,有时就会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实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反对的也只是惩罚过度,即体罚。本文试图区分惩戒与惩罚,并提出惩戒的艺术性以及实施惩戒所应该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企业惩戒权是内化于企业经营管理权中的一种固有权力,一方面惩戒权发挥着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惩戒权又容易为企业所滥用,从而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减损。企业惩戒权的制度设计应以劳动者义务为中心,兼及劳动法律制度的社会法属性。为保证企业实施惩戒权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须梳理现行的有关法律,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缩减企业自由裁量的幅度,以建立适当的企业劳动惩戒制度,实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戒是一项必要且理性的教育管理活动。要实现有效的教育惩戒,教育者需要从学生的犯错行为中依据对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危害性、消极结果是否滞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等筛选出合适的惩戒事件,在选择惩戒事件时不能仅仅进行质的区分,也应该注意量的限制。实施教育惩戒需要讲究技术细节:低强度优先于高强度,适时使用信号化惩戒,注重针对性和及时性,坚守一致性。很多惩戒行为通常难以独立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还需要教育者的关爱和疏导行为协同发挥作用,而对于特殊学生可能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教育者需要量力而行,由此形成惩戒中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9.
蒋健 《辽宁教育》2022,(4):44-4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师群体。《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了规定,给教师送上了一把“戒尺”,但又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考验,是对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艺术的考验。要想用好这把“尺”,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关键字,即“本”“度”和“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