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校将教学反思纳入了教学常规管理之列.课后感挤身于教学过程管理之中。教育主管部门试图通过教师写课后感寻求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却误入歧途,适得其反。笔者在教学检查中了解到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绝大多数教师把课后感变成了课前感,在写教案时就顺便完成了,为了蒙混过关,有的教师用红笔书写,有的空两行书写,目的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二是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凑和应付:三是有的教师从教学参考书上抄几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或编几句毫无针对性的套话作为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2.
<正>人生易老,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然而,我们时常看到,有的教师在教坛耕耘多年,虽已两鬓如霜,但他的课堂却感觉不出年龄,他的心依然那样年轻,他的思路依旧那样清晰。听他的课让人悠然心会、充满自信。有的教师虽然年纪不大,站上讲台却给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之感。可见,教师是否受学生欢迎,"岁数不是问题,年龄不是距离",关键在于是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就总体上看,大多数课堂教学气氛明快而活跃。但也有这么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讲课很卖力,他在台上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如腾云驾雾,辨不清方向;有的教师虽然教学十分认真,但课堂气氛却极不协调,学生对教师的举止洞若观火,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却如隔纱观画,显得朦朦胧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眩感。心理眩感是人们在注意时产生的一种干扰性心理反映,它是注意中心被一些不必要的刺激因素混淆或模糊引起的,是大脑皮层里优势兴奋灶发生神经联系泛化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识别和排除心理眩感?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从教学信息传输和反馈两方面对眩感的实质作出探讨,认为运用求异思维和韦伯定律进行观察、实践,从教学情境中突出注意中心,就可以消除心理上的眩感。  相似文献   

4.
陈德文 《辅导员》2013,(22):14-14
<正>关于幸福有人这样比喻:相传幸福是个美丽的玻璃球,跌碎散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的人捡到多些,有的人捡到少些,却没有人能拥有全部。只要用心感受,幸福就会永远存在。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应该是双重的,自己享受幸福感的同时,让学生也感知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坦然面对各种压力,及时释放了自身的紧张心情,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体味教育工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诠释拥有     
何为拥有?拥有几何? 有的人拥有财富,却为其所困,倾其一生无法割舍。  相似文献   

6.
寻找快乐     
商人以财富为乐,医生以救人为乐;学者以读书为乐……,快乐就像花儿,有千百个品种,万千种形态。拥有财富就快乐吗?但为什么《红楼梦》里不乏吃穿、披金戴银的林黛玉却会终日以泪洗面?拥有权势就快乐吗?可为何政台上的权霸布什还如此憔悴?看来,拥有这些并不代表拥有快乐。快乐真的有这么难吗?其实不然,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快乐来自希望。有位哲人说:“有的人没有任何的希望却害怕着一切;还有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却希望着一切。”看上去似乎很复杂,其实,并不难理解,拥有一切的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一无所有的人却一直希望着能拥有这一切。谁…  相似文献   

7.
世界多美好     
《同学少年》2015,(7):16-17
<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他内心情况的一种反映。处于同一片星空下,有的人拥有很少却快乐着,有的人拥有很多却还在不停地抱怨着……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有一个叫福贵的人,从一个腰缠万贯的少爷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穷苦人,后来亲人都离开了人世,只剩他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我们所有人都说他是痛苦的,命运对他不公。然而,他却坚强、乐观地活着,他的牛有好几个名字,家珍、凤霞、有庆……这些都是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朱翼 《中国培训》2014,(6):2056
正教育界有一句俗语:"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应先有一桶水",以此来说明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知识的重要性。但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同样是有一桶水,有的教师能给学生半桶水,有的能给一杯水,有的却连半杯也给不了。相反,也有一些教师自己并没有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所以形成这种差别,教师道德素养、责任心的不同和知识是否常用常新是一个方面,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当代世界著名通才学者奥本海末所言:"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教  相似文献   

9.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不幸.阅读能力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当了一辈子教师,却留不下一个让自己津津乐道的教育故事;而有的人当老师才几个年头,教育故事却可写成一部厚厚的书。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有著书的成就,而大多数的教师辛辛苦苦一辈子,当告别讲台时,成就却随着学生的离开而两手空空、双眼茫然呢?这种天壤之别是什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用特长致富     
《学习之友》2009,(2):5-5
每个人都有特长,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但很多人却认为,只有那些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才有特长。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要是人,都有强于他人的能力,只是有的人及时发现和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有的人把这种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  相似文献   

12.
有的人当了一辈子教师,却留不下一个让自己津津乐道的教育故事;而有的人当老师才几个年头,教育故事却可写成一部厚厚的书。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有著书的成就,而大多数的教师辛辛苦苦一辈子,当告别讲台时,成就却随着学生的离开而两手空空、双眼茫然呢?这种天壤之别是什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许多父母却由此而陷入教育的误区之中:有的自己省吃俭用,把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他们以为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有的为后代造房置产,以为留下万贯家财就是给了孩子幸福;有的望子成龙,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以为让孩子出人头地就会使孩子拥有幸福。……不错,满足需求,拥有财富、知识和地位,这些都是一个人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幸福本身。幸福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对有意义人生的追求过程;幸福不是单纯物欲的满足,而是积极生活的整体状态;更重要的是,幸福不是别人所能给予的某种条件,而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主观感受。这也就是为什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我们常发现这种现象 :同在讲台上 ,有的教师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教出来的学生却暮气沉沉、缺乏生机 ;有的教师则是精讲精练、激发思维 ,育出来的栋梁大多生龙活虎、堪担重任。同在教坛 ,有的人一辈子耕耘不辍 ,却始终碌碌无为、毫无建树 ;有的人执教时间不长 ,却不断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 ,甚至有教育规律的发现、教育理论的突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 ,很重要的一点 ,就在于是否具有教育科研能力 ,就在于是否善于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对于教育科学研究 ,很多教师认为 ,这是教育专…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启导方法。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然而,却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就交给学生自行处理;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这些做法不仅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还会使整堂课损色了很多,更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英杰 《学语文(初中版)》2005,(7):46-51,119-120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的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产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7.
谢冕 《课外阅读》2009,(20):23-23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不幸,阅读能力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金钱与快乐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快乐。如果是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拥有了金钱却失去了快乐?为什么那么多人虽然贫穷却活得很快乐?可见,金钱并不等于快乐,只有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一、阅读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谈心是教师开展思想工作的一项基本功.然而,同样是谈心,有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有的却"恶语伤人六月寒";有的"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的却"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使人茅塞顿开",有的却"使人如堕云雾".可见,谈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那么,教师如何掌握和运用好这门艺术呢?除做好准备工作之外,还要讲究时机、场合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之前看过一篇报道,里面有段内容是这么描述的,现代科学认为,每个人的潜力、潜质相差无几。一些科学家经过对人的大脑研究后证实,影响人的智商的脑细胞大体相当。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显得聪明,有的人却很愚钝,有的人有所作为,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人为何有差异呢?对此,爱因斯坦明确回答:"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同样的时间,有些人用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提升、充实自己,而有些人却在看剧、打游戏,用玩乐消耗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所以之后发展的优劣显而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