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铜鼓的记载非常丰富,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粤西北流型铜鼓生产于西汉末期,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是铜鼓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透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出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来龙去脉,大致分布范围,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文化面貌等.铜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突出的音乐性能,从古代到现代,铜鼓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铜鼓音乐.  相似文献   

3.
铜鼓纹饰作为一种表象和纯粹艺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同时它又是使用铜鼓民族其文化观念、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的物化形式,隐喻着深刻丰富的涵义。粤西铜鼓是古代越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物和艺术品。其纹饰展示了一种凝重美和神秘美,寓含着使用铜鼓民族的太阳崇拜、雷神崇拜和蛙崇拜等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4.
古代环北部湾地区先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铜鼓文化,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特征.铜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该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因此,对铜鼓民族身份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环北部湾地区铜鼓文化的族属问题,主要是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古代中国西南及岭南地区及以中南半岛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我国古代铜鼓源远流长,绚丽璀璨,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鼓也逐渐被赋予了祭祀、军事指挥、王权象征、财富功能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铸造和使用铜鼓已经成为这些地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具体反映,并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铜鼓文明。本文拟从滇式铜鼓的地理位置、分布区域、传播扩散路径等方面,分析制造和使用滇式铜鼓的古代民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包括该民族与域外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汇聚、多元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舞的历史性、民族宗教性、文化传承性等社会特征以及铜鼓舞自身所具有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健身娱乐、教育、表演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红水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东兰县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的铜鼓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笔者深入河池东兰县,对铜鼓的历史渊源、"铜鼓之乡"、铜鼓的作用、铜鼓的音乐、铜鼓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9.
铜鼓,一种古老而珍贵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它的起源涉及的内容:最初起源于何物,最早发源地在何处,历史上哪个民族最先铸造和使用铜鼓等等,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粤西壮族人民凭着出色的聪明才智,将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中有关铜鼓制作技术和装饰图案加以创造性借鉴、吸收和改铸,创造了体积更大、工艺水平更高、内在意蕴更为丰富的新型铜鼓,并充分在铜鼓上融入本民族的宇宙观、宗教信仰习俗和民族文化心理,使粤西壮族铜鼓呈现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文化浑融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的宗旨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基本观点,毛泽东最早提出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穷人经济学”的中国高职教育新使命,就是构建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三全教育”新体系———从全民到全纳再到全人,正是中国高职教育健康、持续成长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认为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必须以“深入了解民情”为依据,以“充分反映民意”为价值取向,以“广泛集中民智”为源泉,以“切实珍惜民力”为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新民思潮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潮之一。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严复、梁启超等启蒙思想家,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比较中西差距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化结构进行了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他们把目光落到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的差距上,并提出了新民的口号。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总结这一思潮,可从历史的起点和现实的要求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干革命,是为民谋解放;搞建设,是为民谋幸福。虽然党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但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没有变。代表人民利益始终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员的档案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问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公平竞争,有利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聘用和选拔,更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健康运行,形成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但是目前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是《周易》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周易》之民本思想有其独特之处,即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达其民本主张,同时,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其内容也有创新之处。《周易》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亲民之道、观民施治、容民保民、爱民劝民等内容。《周易》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于人民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民为邦本”思想的影响下,各家阐发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扬和顺民性情思想的论述。庄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他从自己的角度阐发了道家的民本思想,其爱民思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本主义思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意识的增强,生命越来越被敬重。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传媒报道的重点,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本文透过汶川特大地震的报道,归纳分析报道的内容,阐述民生新闻的时代新视角,得出结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应成为民生新闻报道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