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社会热点,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属性使然。以时事热点为载体,考查学生学业水平,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命题的基本走势。王爱忠同志对"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相关热点的关注、解析与检测,为中考备考提供了可操作性范例。这启示我们,平时教学要广泛搜集时事热点,精心设计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较多的重大热点专题,围绕专题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找出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连接点,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剖析,提升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能力与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因此,基于教材、用好教材,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师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开放互动的世界"一框为例,说明实现课程育人价值应做到:教学方向要坚持立意引领;教学思路要坚持生活引领;教学手段要坚持技术引领。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湖南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标准(思想品德)》指出:初中毕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试"要坚持能力立意和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原则,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课程目标,既要重视考查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以及生命与健康等方面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从高考试题对于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出发,探讨选修课的教学策略。首先要选择新的视角作教学立意;其次教学内容要突破教材,开发和整合新的课程资源;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调用知识的能力,并注重其对时事热点和通史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张大龙 《学周刊C版》2021,(15):111-112
新课改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强烈的育人精神,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多媒体,全面激发学生情感;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进行德育渗透;结合时政热点,引发学生共鸣;开展德育活动,在实践中加强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一例到底"教学法,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求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寻找合适的材料,围绕一个典型案例展开,以此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在"诚实守信"教学中,用"共享单车"这一典型案例,深入挖掘,探究相关知识。一、"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作用(一)环环相扣,知识把握更全面道德与法治课堂注重联系时事,联系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要把作文教学打造成为德育渗透的重要平台,努力把中华传承美德、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现代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基于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深入钻研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深入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自主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创设真实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开展主题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可适时引入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以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正初中思想品德作为培养学生行为方式的一门学科,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我们注意到与教材(苏人版)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我们会发现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前,这充分说明了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者对价值观的态度。我们想要强调的是,价值观并不只是学生说的和写的,更指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认识等。因此,真正的价值观的实现值得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较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那么应该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遵循"因文悟道"、"披文入情"的原理,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从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很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闫慧君 《考试周刊》2014,(10):146-146
<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使初中生物教学走出"学生厌学,唯分数论英雄"的怪圈,教师应该把情感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学习中同步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深谙新课程理念,背熟教材,备实学生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初中生物教学要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展开,努力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要实现有效课堂提问,教师们首先应该深谙新课程理念,全面掌握和理解教材,在对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和难点了如指掌,做到透彻掌握,融会  相似文献   

12.
刘凯 《教师》2014,(1):49-50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去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这些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道德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及道德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时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谈谈高一《经济生活》道德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价值观培养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应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内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引发道德行为,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搭建教材与生活的互进通道针对传统品德课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根本区别,"教教材"只是针对一些概念和原理进行教学,其中一些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而"用教材教"则是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学生活动设计要具备可操作性,充分体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把科学知识与其他教学材料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围绕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学生发展来设计过程和开展活动,以获得巨大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金清 《贵州教育》2008,(23):43-44
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这表明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生存形态,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的,他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那么该如何进行评价呢?……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和谐教育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校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强调学生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注重自我修养。学校环境中各种资源的和谐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21,(A1):157-159
一直以来,重理论、轻能力的教学理念严重,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成绩高、能力差。《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德育,是对初中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为了更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提升学习能力,并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良好情感价值观。教师要在明确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内涵与关系后,深入分析教材、制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开发教学资源等,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融于教师个人的情感,从而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灵体验,感受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真情实感,让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在七年级创设"道融"跨学科整合课程,回归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精研教材、把握教材立意,立足区域、选择教学资源,聚焦学生、构建活动课程,注重体悟、增强实践能力,融合跨学科知识,深化体悟学习,突出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创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