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运用所学知识改变物体的浮和沉;(2)了解浮力的应用,知道轮船、潜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石波  范明刚 《科学课》2008,(6):18-19
一、教学分析本课主要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认识"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  相似文献   

3.
本课主要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认识“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发现控制力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相似文献   

5.
眭海涛 《考试周刊》2014,(85):178-179
文章介绍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通过折形状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形状与物体承受力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8,(4):15-16
教材分析《折形状》一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引导学生折叠和弯曲以改变纸张形状,知道这样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同时,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教育,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初步训练学生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以形成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路 本课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1.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流动的水》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册内容是科学课的起始教材,重点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为后续科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与生命浮与沉之后进行教学的,主要从指导学生欣赏并比较动、静状态的水入手,通过感受流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知道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能设计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对比实验,控制实验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2.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对比实验的过程,能对实验所需条件有根据地选择。3.敢于和善于提出假设和猜想,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材料超市盐、冷水、热水、烧杯、玻璃棒、勺子等。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make+ object+ v/adj"和"Let+object+v";学习怎样用英语描述情绪感觉,如恐惧、安逸、同情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以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创设情景,复习重要句型,鼓励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方式探究语言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精神面对自己的人生.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进一步学习如何表示关心、提议的用语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对话,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简单易懂,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容易掌握. 三、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学习,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让拱形、三角形“站”在小棒上是一种平衡状态。对于这个“站”,除了教材中提示的“不是用屏蔽胶带粘在棒上”以外,孩子们还会给几何形摆出各种非平衡的姿势,例如将三角形平放在小棒上,这需要老师给予关注和指导。平衡物的位置与平衡点的关系都是很抽象的,是学生认识的难点。教师在第一次让孩子预测架子位置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往夹子与小棒的位置上引导,引起孩子对这一位置的关注。然后在摆放出平衡状态时再次突出小棒的位置。最终,揭示平衡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井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分析 《流动的水》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借助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了解人类对流水的利用以及流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使学生初步尝试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2)区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  相似文献   

17.
田泽 《科学课》2009,(12):18-21
教学分析 《流动的水》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借助对小水轮转动快慢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了解人类对流水的利用以及流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使学生初步尝试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回顾春天、欣赏春天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会对单独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说几句完整的话。3.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一幅图进行描写。教学重点: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一幅图进行描写,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看视频,听歌曲,感受春天的美丽。1.谈话导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她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跟随着轻快的旋律,一起去寻找春天的足迹。2.看视频,学生随着旋律唱《春天在哪里》,感受春天的美。3.出示幻灯,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三维观”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归有光的柔情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根据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解读文章内涵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感恩、自觉立志。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