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禅宗公案是禅宗与中国佛教其他派系差异性的最突出体现,其采用的对话言说方式更是其独特性最佳外显。禅宗公案的对话是中国对话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论语》、《庄子》中的对话以及西方的对话相较却又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文章重点分析了禅宗公案对话与《论语》、《庄子》中的对话以及与戴维.伯姆所倡导的对话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论者探讨王维山水诗境时,多从禅宗入手,但唐时三教并存。王维山水诗境除受禅宗影响外。庄子思想亦是其直接源头之一。王维山水诗境的形成与庄禅的交互影响最为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语言学转向的观照下,庄禅常常被混为一谈。然而事实上,庄禅语言观有着相当的差异。庄禅虽都认同"言不尽意",但其内在理路与发展路径却不尽相同。其一,就"言意矛盾"的产生而言,庄子主要强调的是"体道难言",而禅宗更多地侧重"假名说法";其二,就"言意矛盾"解决之方法探寻而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而禅宗则走向了"不立文字";其三,就针对言意矛盾的具体实践而言,庄子的"三言"与禅宗"机锋""文字禅"看似都有着"胡言乱语"的倾向,但二者依旧同中有异,庄子凭借象罔玄珠走向了"立象尽意",而禅宗则选择了"不离文字"的"绕路说禅"。在一定程度上说,"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为语言艺术之发展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和审美境界,前者为唐诗型,后者为宋诗型。  相似文献   

4.
佛教禅宗在中土形成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汉地学禅者通过庄子书的中介理解相对陌生的佛教哲学概念,而庄子中的"心斋"、"坐忘"与禅定之法极其相似,更可相互参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及审美取向方面,庄子与禅宗又特重自然,使二者进一步融合交涉。在此基础上,后世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游离于释道之间,表现出亦禅亦庄的精神风采,形成一种空灵自在优游从容的庄禅精神。  相似文献   

5.
唐代隐士以庄子的自由精神为隐居不仕的基本理念,借鉴其相对主义的思想,坦然看待荣辱穷达,快意乐观的生活,以文化活动来充实其隐逸生活和自由心灵,从而使生命价值文明化。三教合一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对庄子的倡导,使禅宗也自觉吸收庄子的学说,以传播其思想。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中国人对印度佛教加以发挥改造而成的产物,其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见性成佛。禅宗对佛性的把握,称为禅悟。如何达到禅悟,是理解禅宗的关键。本文认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悟,实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运用这种思维产生无区别心,再转化为平常心,这就是禅悟的过程。禅悟与庄子的思想不同,不强调出世与逍遥,而是以无区别心及平常心直面人生与社会,并处理其中的各种事务与问题,这就是禅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或“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具有真正的美学性质。它不仅把中国艺术家引向无限广阔的山水自然,使他们从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生命饮料,而且为中国古典艺术形成整体的、时空自由的意境特点确定了审美心理原则。受庄子(包括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总体趋向于一种宝贵的纯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庄子美学是一种超越了自由的自然无为的修养美学。它由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构成,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与儒家和禅宗的修养美学虽各有不同,但又都以修养功夫为其共同的基础和鲜明的特点,这使它们有别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且以其修养功夫导致中国宗教最终走向了审美。  相似文献   

9.
道至之处任逍遥——《庄子》中体道者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逍遥游,不只是一种驰骛八极的心灵境界,其文中与道合一的体道者,在生活中同样体现了一种不为世法所拘的自由。文章以之为研究对象,归纳其特点有三:其言自合天倪,颇类禅宗宗师自性涌出之机锋;其情趋归山水田园,游心道之广漠之乡;其事世俗之末技,然出神入化,显出与道冥合的自由之境。通过这种形象分析,借助同他术如禅宗、老子等的比较,可进一步看出庄子逍遥游实是身与心的自由解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心斋辨义入手,论述了待、坐忘、气韵等几个与心斋密切相关的概念,以及心斋的本质特点。庄子的“心斋”说反映了审美心理变化的过程,“坐忘”方能“虚静”,“虚静”方能“明”,种种因素相互牵制。“心斋”说对我国的禅宗、文论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庄子>散文"卮言"作了深入研究,通过概念辨析、源流考索,提出"卮言"首先是指<庄子>中的议论文字,是庄子思想的自然流露;其次是指有关庄子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带有先秦散文语录体痕迹,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文章进而对<庄子>散文"卮言"作归类分析,提出议论体"卮言"可分为阐明题旨式、简短论述式和纵深探索式,语录体"卮言"可划分为单纯议论式、体验感悟式和引证说理式.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的庄子研究对宋代庄学的繁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融会百家的基础上,王安石调和庄子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并从性命道德学说和政治的角度阐发庄子的思想,反映了以儒解《庄》的思想倾向,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自然语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和意义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庄子》中的部分经典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概念合成理论对于《庄子》部分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同时,对《庄子》部分寓言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庄子》部分寓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背后的深层认知操作机制,丰富《庄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二十四诗品》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两部奇书。它们之间又有着很微妙的关系:《二十四诗品》大量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可以说它的道家思想是受了庄子的重要影响。其中他们所共同关注的自然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兼具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宋代以前,研究者多着重于义理或字词训诂。真正较为全面地从文学这一角度来解析《庄子》,则是从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开始的。该书是宋代《庄》学代表作之一,也是整个《庄》学史上一部较有特色的著作。该书除了以佛学、理学解《庄》外,还特意从文学角度出发,对《庄子》的表达方式、文章结构、比喻手法和文章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是《庄子》研究的新突破,并开启了明清《庄》学重视《庄子》文学色彩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今存魏晋时代的《庄子》注本中,《司马彪〈庄子〉注》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种。《司马彪〈庄子〉注》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保存有《庄子》异文、佚文,这有助于《庄子》的文字校勘和训诂;它还存有今已不传的古书名及与他书相异的注释,为研究《庄子》及相关文献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王孝鱼整理本清郭庆藩辑《庄子集释》,在《庄子》相关领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书中存在五大缺陷:一、底本的原底本存在先天缺陷;二、名义上的主校本名存实亡;三、事实上的主校本后天不足;四、参校本之《庄子札记》鱼目混珠;五、列入之《庄子阙误》张冠李戴,名不副实,实为讹误;再加上这个整理本还有一些校勘阙误。  相似文献   

19.
庄书中的“美”这个能指符号具有多义性,不能与美学意义上所说的“美”完全对应。庄书中最能与关学意义上的“美”产生对应的概念,其实是“真”这个能指符号。庄子所言之真,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而是存在论意义的真,即本性的敞开与澄明。庄子的美论乃是以真为价值指向。庄子的审美体验,也就是人回归本真性情的生存体验。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中的庄禅文化有其鲜明的时代历史特点。从外在社会文化特点来看:其一,庄禅文化担负着反思社会、彰显民族意识的文化角色;其二,与大众商业文化相互融合;其三,与国际上的庄禅文化热遥相呼应。从作家内在文化心理特点来看;第一,庄禅文化是新时期作家内在心灵的安慰;第二,体现了主体精神的超越与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