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与"九"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里的"三"、"九"都是数词,如果按数排列,三在四下,九又小于十。而这首诗开阔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却是借助"三"和"九"来显示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3.
李永 《现代语文》2006,(2):119-119
在当代汉语应用中,"数字"和"数码"已不再仅仅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和符码,它们还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数字"是指信号为二进制的数字信号,"数码"则是二进制数字编码的简称,二者可表达某种与计算机、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相关的语义信息."数字"和"数码"原是英语digital的汉译,后者义指"数字计算机的".在这种新生意义上,"数字"和"数码"的使用令人关注:一方面,"数字"和"数码"可以通用,相互替换,如"数码相机"可说成"数字相机";另一方面,二者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如"数字农业"、"数字航天"一般不能说成"数码农业"、"数码航天".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在与另一个词相结合时,二者出现的频率不同,在使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考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确立系统"考务"观念,才能实现"考务"系统管理。系统"考务"观念应该是与"考风"、"学风"和"教风"所体现的"思想"、"精神"相联系的观念。"考务"的系统管理应该是在"风气"上着眼,在"制度"上着手和在"过程"上落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堂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放"、"读"、"悟"、"创"四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探究动机的最活因素.  相似文献   

7.
侯丽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一些媒体,尤其在新闻类栏目中,时常会出现"资讯"一词: (1)"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cctv2:《第一时间》 (2)中央电视台2套栏目:"全球资讯榜" (3)百度网站中设有"资讯"一栏,开设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资讯 这些栏目都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资讯是"新闻"的代名词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8.
"损坏"和"损害"都有让事物受损、变坏的意思。它们的区别是:"损坏"一般是使具体的事物受损,如"损坏公物"、"损坏庄稼"、"损坏路面"等,也就是说,"损坏"的事物大多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而"损害"的则多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如"损害名誉"  相似文献   

9.
"不得而知"是"不A而B"结构中的特例,"得"在此是一个助动词,音dé,表示"可能"的意义;"而"是承上启下的语助词,起连接作用,无实义,现代汉语里不用译出."不得而知"表示"不知道、无法知道"的含义.它是一个在中古汉语里产生并延续使用至今的词语,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它都已经完全凝固为成语了,词典、辞书应该把它作为常用词收录.  相似文献   

10.
"二"和"两"的用法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 见考生,在该写"二"的地方写了"两",在该写"两"的地 方却又写了"二"。 如何区分它们呢?办法有: 1、从读音上区分。"二"通读"er";"两"读"liang"。不 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现在人们,在口语上有把"二"读为 "liang"的一种趋势。听着读出是"liang",可是一看原文 (书面语)却写的是"二(er)"。比如人们往往就把"二000 年(或2000年)"读成"两千年"。再譬如,明明听别人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