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宇红 《考试周刊》2009,(13):43-44
黑泽明的电影既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质,又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将西方现代电影的精华为自己所用。本文试图对黑泽明的影片从思想内容方面说明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艺术表现方面说明其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融合。  相似文献   

2.
朱华忠 《师道》2006,(6):15-16
一、病态的师德榜样案例一: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劳模报告的节目,劳模们一个个登台演讲,痛切陈述自己为了事业,抛家弃子,舍死忘生。说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其中一个女教师劳模,尤其叫人锥心泣血。她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教学,为了学生能考上好的学校,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晚上常常把学生召集到教室进行辅导,不到深更半夜不罢休。她有一个尚在牙牙学语的孩子,没有其他亲人照料,她咬牙把孩子独个儿反锁在家里,孩子吃喝拉撒,她顾不上。饿了由他,困了由他,哭闹由他,病了还是由他。最终导致孩子病情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双目失明!可是…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化与艺术环境的改变,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从“影戏”观到“影像”观的深刻变化。结合张艺谋的作品,具体分析其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通过影像造型所形成的具有表意、纪实、奇现风格的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娅雯 《文教资料》2009,(16):75-76
战争电影中,人性层面的深度思考与揭露是创作者不懈的艺术追求。同样也是观众关注的重点。中韩两国的战争,电影在人性纬度的思考与创作上各有特点,力度与角度各不相同。本文从生死态度与情感角度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一个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自求保持并改进物质生存形态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与旧的抽象人性论根本区别开来。其理由是:第一、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正确:人类是高于生物之上的社会物质生存形态,而不是把人类仅看作生物学上的一个类;第二、它指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本能;第三、它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即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人性的历史性、具体性和阶级性。所以,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李安电影的理性内核,也是他把家庭伦理置换为更为普遍意义的文化命题的关键。论文以李安的具体作品解读为依据,分析其人物内心世界的文化表达,以期对李安电影的研究做一次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8.
电影《1942》上映以后,票房和评价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电影所讲述的沉重故事和呈现的惨烈画面,似乎不为观众所接受,但当细细品尝电影,我们会发现,在沉重故事和惨烈画面背后,是冯小刚用电影语言对人性的深度叩问.影片以1942年河南灾荒为大背景,从灾民和官员两个群体入手,对人性的失落、挣扎、归回与救赎做了精彩展示,是继《唐山大地震》后,又一部力图传递给观众温暖和力量的电影,再次体现了导演冯小刚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电影美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二维平面电影到立体电影、全景电影的过程。它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集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综合性很强,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作者仅从美学角度审视电影给大众带来的美感,并谈及几点对电影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电影创作深有影响。他生于传统中国,后义留学黎民到美国,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巾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的冲突与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邓经春小说以人性为艺术视角,或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或揭示人性的复杂变异,或剖析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戕害,体现了作家的人本精神。此外,其小说在结构布局、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探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是二战题材电影的一大主题。这些影片通过独特的人文视角,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展示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种种不同形态,并对人性结构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它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无论是对战争苦难的深深悲悯还是对完美人性的呼唤和期待,都透视着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观照。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电影《色戒》在世界各地的上演,李安导演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纷纷关注的热点。李安是名受中原文化、台湾文化、美国文化三重影响的台湾第二代外省人、留美华人。经历的丰富性,对于李安的  相似文献   

14.
邓经春小说以人性为艺术视角,或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或揭示人性的复杂变异,或剖析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戕害,体现了作家的人本精神.此外,其小说在结构布局、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大陆的战争题材电影因为第五代的出现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主义诉求通过与启蒙主义理想的结合,使电影体现为一种以普遍人性论为基础的新民族国家想象。伴随对个人主体性的话语塑造,第五代的战争题材电影也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新想象:基于阶级斗争原则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过渡到基于资本/市场原则的“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认同,而作为新“想象的共同体”基础的普遍主义人性观迎合了资本/市场对于个人的身份要求。  相似文献   

16.
薄伽丘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肯定与对人类道德的反思,他关于人的观点已经脱离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思维框架,不仅看到人类的堕落是由人自己引起的,同时也指出了人性中积极向善的一面,认为人只有克服人性中的恶才能获得善行。对人性的反思影响着薄伽丘关于社会生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胡悦 《语文新圃》2009,(7):26-27
在肖申克这座黑暗罪恶野蛮充塞的监狱里,在Andy自救的同时,这座监狱也得到了救赎。当Andy用替警官逃税为伙伴换来啤酒时;当Andy开办图书馆和讲习班时:当监狱上空飘起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时,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与希塑……  相似文献   

18.
电影改编就是“将故事、小说或剧本改编为电影脚本。”它是把别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形式的创造性劳动,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出现了电影改编,较早的要数梅里爱1902年拍的《月球旅行记》。到目前,小说已成为改编的主要来源。据粗略统计,从开始评奥斯卡奖起,约四分之三的“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全世界年产影片4千多部,改编片约占20%—40%。电影史上许多名片,从标志电影成为独立艺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刘恒 《天中学刊》2014,(4):108-110
陈凯歌电影有着多元化的主题和叙事方式,其中运用戏剧影像参与影片叙事是其电影的独特之处。陈凯歌电影中的戏剧影像在展示人物生活时代的戏剧文化、给电影涂抹上浓重的戏剧意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凯歌在其电影中建立起了一套独具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戏剧影像,以此来完成电影叙事并传播和阐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显示了华语电影民族化生存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一生致力于"人"的研究,他融汇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说,主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不健全的病态社会,生活其中的现代人大多是"病态人",其病症包括施虐与受虐、破坏心理、丢失自我、重占有思想等等。他希望通过重塑理性信仰、发展创制性人格、汲取爱的能量等方式来"治愈"这些病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