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东煤海工业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笔者通过对神东煤海工业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分析,提出了其规范、健康发展的三点策略:实施市场导向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区域联动整合开发策略和环境与旅游双赢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旅游区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区。客家祖地文化是闽西北文化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建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祖地。RMP分析理论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优劣势明显。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应重视旅游产品主题性创新开发,加强RMP结构优化策略,以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3.
沙湖、沙坡头旅游区是宁夏北部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两处旅游区,也是主导旅游资源相似与互补的临近旅游区,两者均为“AAAAA”旅游区,由于旅游资源相似、距离较近等形成旅游竞争.本文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最大效益、经营机制和行政隶属等方面,对两个旅游区的旅游竞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湖旅游区在旅游竞争方面要强于沙坡头旅游区.  相似文献   

4.
如今旅游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态势,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对花山旅游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花山旅游文化资源的措施,为花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阿坝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造就了多采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实现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效益提升,应以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为先导,形成具有时代性和阿坝州特点且具有大九寨个性的民族文化旅游链、民族文化旅游圈、民族文化旅游带和民族文化旅游点;以体制创新作为突破口,遵循文化旅游发展的规律,打破条块分割,形成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强大民族文化合力;以层次配置作为抓手,通过项目、品牌、市场、信息等的分层合作,形成突破重点,进一步带动发展;以发展作为重点,建立平等的共享协作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扩大社会投入,增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对"中原文化旅游圈"范围界定的基础上,根据许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结构、交通状况、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业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等,构建了以许昌市为主的曹魏故都旅游区、以禹州市为主的西部山地-钧瓷文化旅游区和以鄢陵为主的东部花卉-生态旅游区的"一体两翼两区"旅游空间模式,并据此提出了许昌旅游系统的空间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代旅游是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开发利用绿谷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丽水旅游的灵魂,能够有效地促进丽水旅游业的发展。丽水在制定旅游规划时要将旅游区的山水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统一规划,要重视名人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与开发,要加强绿谷文化资源的学术研究和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8.
湖南九疑山旅游区以舜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与具有美感的典型山岳自然景观相匹配,资源品位高,特色强,可开发潜力大。九疑山旅游区的开发应注重舜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具体开发方向为远古生活街与远古园林、祭舜盛典场面、瑶寨风情和“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采取实地踏查法、问卷访问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并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土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势、弱势、机遇与挑战;分析阐述了土族民俗旅游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构建互助土乡民俗风情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其发展模式是:建立主题鲜明的土族文化旅游区;利用节会集中展示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土族文化博物馆;利用研讨会挖掘土族文化旅游资源内涵。  相似文献   

10.
衡水湖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吸引着多方游客,要持续性地促进衡水湖休闲旅游业发展需要关注旅游区文化渗透、重视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和大力发展休闲精品农业,以充分发挥衡水湖旅游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效益。  相似文献   

11.
林州市地质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林州市太行山区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地质现象,指出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科学效益,使该区成为以科学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多功能旅游区.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琴江满族风情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价值高 ,分布集中 ,交通便利 ,特色明显 ,经开发将成为福州地区新的旅游胜地。本文通过实地考察 ,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的分析 ,探讨该旅游区的开发意义、设想和具体措施 ,揭示旅游区的开发规律 ,为旅游区的开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合型旅游区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旅游功能较完善,并涉及多项产业,是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载体。综合型旅游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替代、再整合、再思考等基本原则,把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链条延伸、旅游形象提升、旅游效益增加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为前提,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为基础,以耦合共生、代谢循环为重点,建设旅游循环经济园区,推进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交自然旅游资源独特,人文旅游资源优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开发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经济优势。但也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较差等劣势。古交市未来的旅游开发,其主打产品是“忠”文化旅游品牌,即利用狐偃山之狐偃庙、狐偃墓等历史人文资源,开发打造“忠”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5.
新乡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已形成自己的强势旅游产品,但在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树立大旅游观念,拓展区域旅游合作空间;重点开发建设南太行山旅游区;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深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新乡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包括森林、沙漠、冰雪、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在内的独特的旅游资源,草原民俗旅游是该地区主要的旅游产品。文中提出了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草原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滨海旅游迅猛发展,许多具有一定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的潜在滨海旅游区纷纷加快了滨海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这类区域既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也面临着激烈竞争的挑战,加强潜在滨海旅游区开发研究是一个重要紧迫的现实和理论课题。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分析了滨州市滨海旅游资源的概况及优劣势,提出了加快滨州市滨海旅游开发战略要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资源特色,瞄准市场坱求,深挖文化内涵,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旅游资源的区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取了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种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地均密度、人均密度3种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安徽省7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比较.并根据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讨论了各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和开发时序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都县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和评价,根据三都县旅游资源特色、功能、区域分布与开发状况,提出了都柳江风景名胜、民族风情旅游区,中和、周覃风景名胜、民俗文化旅游区和九阡名胜古迹旅游区的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区,是指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可以被当代旅游者享用的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系统,是对现存生态环境的完善和提升,使旅游者能够亲近自然、观赏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直接交流,满足当代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旅游区。建设生态旅游区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旅游区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科学规划和建设、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设生态旅游区,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生态旅游区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提高生态旅游区人才素质及服务质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