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向世山由于历代史志撰修者和近现代专家的忽略和轻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记述和分析都非常缺乏,而从石刻造像研究这方面的构成情况与特征,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也可弥补目前对石刻造像仅从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O年的10月,是金色的10月,也是收获的季节。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南邻的龙兴寺遗址中抢救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共出土彩绘造像200余尊。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像跨越时间之长、造型和雕刻之精、彩绘保存程度之好,实属罕见。在评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与会的专家们首轮投票,这批龙兴寺佛教造像便以全票获得通过。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国内外150多家新闻媒介进行了连续报道。许多专家、学者、外宾等不顾气候严寒,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当他们看到这么多的佛造…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来 ,儒佛调和。反映到佛教艺术上 ,则有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的出现。本文论述了该造像与孝道思想的关系 ,体现了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 ,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化漫说中国佛教方立天佛教是以信仰观念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文化,也是全面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综合文化。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渗透力,从而对汉代以来整个中国文化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说佛教与艺术的关系。佛教与...  相似文献   

6.
中国祠庙的造像□段玉明中国祠庙造像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散漫不规一样,也是散漫不规的。这种散漫不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像有无并不确定;第二,造像形制决不统一。佛教和道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宗教。所以,在佛寺和道观里,造像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在呵佛骂祖...  相似文献   

7.
承认佛教艺术通过滇缅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近10年来学术界对南方丝绸之路“佛教南传系统”研究的成果①。学术界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云:丹阳人刘英、笮融等把佛教艺术带过长江,并且“大起浮图...  相似文献   

8.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汉代画像中的佛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纪涛 《寻根》2008,(2):4-8
深埋在坟墓中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描画社会生活信仰的图像百科全书,大量地记录了佛教初渐华夏之际的原生状貌,精细地刻绘了华夏文化视野中佛教教义的传播、形象的演变和民间大众的接受过程。因此,对汉代砖石画像施以精微的发掘和考述,  相似文献   

10.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11.
苏敏 《寻根》2012,(4):57-61
佛像艺术的产生 众所周知,早期的佛教艺术都是用象征手法表现佛的,如用白象表示摩耶夫人受孕,用足迹表示佛诞生,用白马表示越城出家,用菩提树表示顿悟成道,用鹿和法轮表示初次说法,用窜堵坡表示涅檠,等等。正是这种象征手法的存在,所以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造像。  相似文献   

12.
刘敏 《中华文化论坛》2003,3(4):131-134
传曾为释迦牟尼授记的锭光佛,其造像在犍陀罗地区和中国早期石刻造像中偶有所见之外,在四川地区可谓闻所未闻。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中,有此唯一像龛,其服饰、手印均有别于其他佛像之艺术手法,本拟就其造像特色,兼及锭光佛造像的时代、题材内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考略。  相似文献   

13.
顾霞 《大理文化》2007,(2):60-61
被称为“云南福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是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地区最典型的佛教造像之一,为大理本土上崇拜的阿吒力教派供奉的主要神祇,白族最崇拜的信仰偶像,也是自古以来大理皇家的主尊观音。  相似文献   

14.
阿嵯耶观音造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它是最能代表大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收藏界也有着许多忠实的"粉  相似文献   

15.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在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积极融入到各民族民众生活、习俗中,其成仙信仰对当地民间生死观念产生了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在保留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将道教成仙信仰整合进本民族生死观念,这是对道教文化的鉴别、选择和认同,而这种认同程度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与外来道教文化交流的深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尧 《中国文化》2009,(2):82-91
大家知道,中国有藏传佛教、汉地佛教和南传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门派。佛教三大门派,在中国都有传承。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的藏族地区形成与藏区文化结合的特殊形式,然后延伸到蒙古地区、满族地区,在藏蒙满地区比较集中,都信仰藏传佛教。传到蒙古以后,比如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布理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后裔,也都信仰藏传佛教,到现在也是。  相似文献   

17.
观音菩萨,又作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取"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之意,乃四大菩萨之一,颇得民众崇敬供奉。因此,在传播佛教文化中,民间对观音的崇敬、追捧远在其他佛教神祗之上。而观音的造像从印度舶来后,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开始逐步演化,其宗教形象也开始添入了中国元素。尤其至宋、元时期,其造像特色完全融汇于陶瓷工艺作品中,以至于宋元制瓷工艺,以近乎于"沉静雅素"的特征而遐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文试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观音造像作品为例,来阐释宋元青白瓷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巴中是川北门户之一,是中原由米仓道入蜀的必经之处,是四川摩崖石刻造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研究四川石窟的源流问题,必须从巴中摩崖造像入手.巴中的摩崖石刻造像始凿于隋,盛唐达到鼎盛,唐天宝以后逐渐衰落.其造像风格和造像内容多由中原经米仓道传入,与同是川北门户的广元地区石窟有较大的不同,对四川腹地的摩崖石刻造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余冰 《寻根》2001,(2):107-110
1996年10月,在山东省青州市(建市前称益都县)龙兴寺遗址中轴线北部大殿后的窖藏坑中,出土了佛教造像400余件,数量之多,物品之精,令海内外物界瞩目,而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东缘是先秦的北方族群南下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的重要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这条文化传播通道主要是从北向南单向传布而不是对等的双向交流,也不适宜作商旅的远距离贩运。连接古代中央王朝与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属于古代国家内部道路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宜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云南通往古印度方向的国际道路开辟于南诏强盛的时期,但因南诏当时已经处在独立于唐王朝的状态,中外商旅很难利用这条通道,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并以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开辟,那是就成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道,这都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