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结构变迁促使公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化的公民社会理念为课堂管理变革提供了背景因素和理念支持。课堂管理的变革不仅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要主动探索新的路径,这种路径是合作式管理模式构建和共同体内的道德领导。在此二重作用下,教师角色地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学校转型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迁和路径选择的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变革社会中的学校转型发展具有其内在逻辑,学校公共组织的变革是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学校的治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国家教育权的行使、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教育治理职能的转变等对学校的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市场...  相似文献   

3.
叶飞 《教育科学》2014,(1):7-12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4.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5.
治理理念是 20世纪 9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公共行政的新理念,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可以概括为: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官僚体制的弊端所导致的公共行政管理的低效率;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支撑。借鉴西方国家治理变革的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要积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并充分发挥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行政管理方式由“掌舵”向“划桨”的转换;鼓励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管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公民通过特定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形成有序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调整维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路径。公民参与在所依赖的权威、参与主体、运行方式等方面与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有明显区别。推动公民参与路径的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体制变革背景下公共教育组织对其自身合法性的求证,其价值在于,可以为公民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利提供有效途径,能增强学校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指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各项活动以及公民的各种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现实背景,其实现依赖于具体的政治和社会条件,最根本的是要完成观念的变革,树立全新的法治观念。因而必须转变国家优位理念,实现社会优位理念和加强公民意识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杜威思想体系中,民主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真正内核,民主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理想形态。学校公民教育是维护和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手段,而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学校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理智地参与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主动作业的引入,使学校教学富于社会精神;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学生的规则意识发展。我国公民教育应重视杜威思想,基于学习方式变革、学校管理民主化两大路径,将学校改造成为民主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经济的发展方式,同时信息社会之下政府的治理也必然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我国政府来讲,当前的政府治理面临着信息社会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两种社会背景的交织带来的是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公民社会的崛起,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政府必须要进行治道上的变革,推进政府治理理念的变化,同时及时地调整治理模式,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公民参与的概念为基础,从公民参与的意义、主体客体、类型和形式、结果等方面对国内学者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公民参与是公民或公民组织通过一定的形式,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一种民主表达过程。公民参与作为公民表达政治权利的方式,有利于促进民主发展,同时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参与力度的强弱,公民参与可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  相似文献   

12.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SOME PHILOSOPHICAL ISSU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Social justice is a key concept in current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 It is, however, a problematic one in its application to schooling.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critique of the account of social justice offered by Gewirtz followed by an alternative philosophical notion based on the perfect world argument and the just society where equality is to the fore. This leads on to an exploration of what it is to be an educated citizen, consideration of the just school and discussion of the place of the school as an instrument for attaining social justice. The conclusion draws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licy web as a way of developing coherent and unified policy designed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for all.  相似文献   

14.
冯静 《许昌学院学报》2011,30(4):124-126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公民参与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公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公民参与遭遇政治体制困境;公民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等。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协调专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化等是消解公民参与实践困境和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税改后,我国乡镇机构的去留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焦点.笔者以为乡镇机构改革事关稳定发展大局,其走向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废问题,也不是"积极行政"和"消极行政"的争论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科学行政"的问题.乡镇机构改革走向应当围绕乡镇机构人、事、权的重要环节,正确把握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的界点,实现转变乡镇职能、创新权力机制和精减乡镇规模三者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以实现乡镇的"科学行政".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赖于思想观念的更新。至今,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忽视健身知识(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中断了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转变旧观念,树立以增强体质,培养健身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健身习惯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使学校体育延续到学生的一生,终生健身,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在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2.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3.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本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原因,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民社会还未真正形成,这使得国人的公民意识一直很缺乏。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公民社会的形成,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也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公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时代呼唤着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提高公民个体的素质,一是建设公正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多维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是社会失调的主要原因。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的有效调整机制,前提就是法治政府和公民社会的独立空间。这是形成各社会阶层利益有效表达,协调利益关系达成和谐社会的机制保证。行政法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形成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有效互动,从而,在行政法治之下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