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词的释义中,最容易混淆的是词的比喻义和借代义。比喻义和借代义都是词的引申义。分别是通过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因此,要搞清比喻义和借代义的区别,首先要搞清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它们隐去了本来所要叙述的事物,而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它,但是这两种替代的根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种修辞方法所赖以成立的客观基础是不同的。借喻的基础是“相似”而不是相关;借代的基础是“相关”而不是相似。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主要标准。借喻的特点是“以甲喻乙”,借代的特点是“以甲代乙”。借喻一般都能还原为明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安排有少量修辞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有些修辞方法容易弄混淆,需要注意区别。一、借喻和借代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而且本体都不出现。但两者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借喻与借代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易为混淆的辞格,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抓住借喻与借代的逻辑特征,刻画出逻辑形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4.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分辨清楚。读过一些谈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的文章后,又因讲得复杂、艰深,反倒越看越糊涂。《语文报》236—6阅读版刊出的师进通《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文,算是比较明白的,不妨摘录如下: 它们(指借喻和借代)的本体都不出现,都是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借喻构成的特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6.
借喻和借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难分辨的,但有少数如“圆规”之类的修辞现象,究竟是属于借喻还是借代却存在着分歧。主要原因是借喻和“以特征代”的借代在形式上很相似,都具有代替另一人或事物的作用。就此,我想谈谈借喻和借代的区别,然后再分析“圆规”之类修辞现象的归属。 一、关于借喻和借代区别的判定规则 (一)借喻和借代构成的客观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基础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们至少有一点极相似,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并且它们是本质不同的异类事物,因为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构成借代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相关就是彼此关联之义。借代是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修辞复习提纲中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说得很清楚: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格认识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借喻由本体、喻体构成,但本体不出现,喻体直接出现。借代由本体、借体构成,本体也不出现,由借体直接出现。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1)中国人民坚决拥护钢铁长城。[借喻]  相似文献   

8.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邹质同志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鲁迅《故乡》中的‘然而圆规很不平’‘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两句中的‘圆规’,其修辞格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邹质同志在来信中写到:贵刊第五期龙德贵的《借代借喻新探》指出“明显的是借喻”,而《语文学习》八五年第九期程忠勇同志的《借喻、借代分歧与解决的办法》则列举了借喻与借代的争论、认为“圆规”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比喻作用,相得益彰。主张把借代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借喻。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10.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极容易混淆的修辞格。在语言形式上,这两种修辞都不出现本体,没有起连接作用的媒介词语,在应该出现本体的地方,都直接由喻体或代体充当,这两种修辞格的使用效果都是使表述的内容生动、鲜明、形象。二者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应该怎样区分这两种修辞格呢?  相似文献   

11.
一、说要 “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和句式”这一要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修辞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理解,是考查考生辨析不同的修辞格,不同的句式及它们的各自的特点,并能简要说出它们的表达作用或效果的能力。“运用”是指能按指定的要求进行真刀真枪的操作。“常见的”是划定的考查范围,这给复习和训练指明了方向。 对修辞格的复习,应着重抓住易混淆的几个,帮助学生搞清它们的差异,使其达到“能够理解和运用”的要求。比如,借喻和借代。它们的不同在于:①形成的基础不同。借喻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则是靠的事物的相关性。②作用不同。借喻的作用在“喻”,即“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给人以具体形象之感。借代的作用在“代”,即借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话说得简洁、精炼,富于变化。③能否转换形式不同。借喻可转换成“甲像乙”或“甲是乙”的明喻或暗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而只出现客体(指喻体和借体),形式上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比较难分辨。那么如何辨别呢?一、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点,有相似点的是借喻,没有相似点的是借代  相似文献   

13.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许多修辞学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圆规”既是借代,也是借喻。 且看:“圆规”一词在《故乡》中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无需探讨的。第三次出现的原句是“然而圆规很不  相似文献   

14.
“换名”说的不准确及其对辨别借代与借喻的误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名”说是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但“换名”对借代不具有包容性,对借喻不具有排他性。在区别借代与借喻的问题上,“换名”说产生了误导作用,是借代与借喻区别问题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5.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与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很常用的修辞手法,但也是修辞教学中不好区分的两种辞格。之所以不好区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辞格“同”中有异。 首先,借代和借喻有共同特点——“借”,即两种辞格都不是用原来称说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所说的事物,而是借用“相关”的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语。例如:  相似文献   

16.
西宛同志认为;“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这个句子的修辞方式,不是“借代”,而是“借喻”(见《江苏教育》中学版1962年第七期)。我认为它既不是“借代”,也不是“借喻”,而是“暗喻”。理由如下: 甲是乙,这是“暗喻”的公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一  相似文献   

17.
闻言 《语文新圃》2008,(3):44-45
借喻和借代是形式相近而用法不同的两种修辞方法,用此事物来表现彼事物,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而不出现本体,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也许正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使得人们增加了许多认识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中学阶段,虽然同学们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学习和了解,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对它们的区分和识辨,不少同学仍感到是一个难点。借喻原本是比喻的一种,它是“以此喻波”。就形式上看,它和借代只是出现一种事物,且不出现喻词,而实际上是有两种不同的事物存在。这两种事物之间尽管有着本质的差别,但它们在外部形态或作用特征上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并且用来作比的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浅显的和人们所熟悉的。也就是说,它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而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是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  相似文献   

19.
一、借喻与提喻 这借喻Metonymy与提喻Synecdoche,这两种辞格都是以甲物代乙物,它们如此相近,有的修辞专家把提喻划为借喻或不提及提喻,如在潘绍嶂教授编著的1998年出版的《英语修辞与写作》中,没有提及提喻Synecdoche。另外,对于Metonymy借喻和Synecdoche提喻中某些内容的归属问题,研究修辞格的专家,也是各持己见,但都一致把整体代部分或部分代整体归属于提喻Synecdoche,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两者都是以甲物代乙物,但以整体代部分或以部分代整代都归属于提喻Synecdoche。  相似文献   

20.
借喻和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因为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本文通过对借代和借喻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达到正确认识、区分两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