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春燕,浙江绍兴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首席记者,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主编、主持人。1994年7月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3年1月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国际新闻编辑、记者,《今日报道》主持人,深度报道栏目《新闻透视》主持人、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2.
顾晓燕 《新闻实践》2005,(11):11-12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两年前,我跨出校园来到浙江卫视新闻中心,怀着记录历史的使命感开始了新闻征程。 两年中,我们每个朝夕感受的细节绵延成一幅画卷,突显出这个轮廓鲜明的时代。而这一切又让我有了一种切身的体会:记者的幸福在于,能于最鲜活处时刻感受时代的节奏;而我们用镜头捕捉的每一点变化,也将渐渐沉淀为可供来者借鉴的历史,这更是这份职业的光荣。 事实上,为了这份职业的光荣,卫视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一直尽心竭力地战斗在新闻最前线。两年来,我时刻感受着同事们为事业付出的种种努力,所以,当我今天幸运地获得这份殊荣时,我想,它或许更多源于大家对一名年轻人的鼓励。在这里,我衷心地感谢一直关心我  相似文献   

3.
杨柳 《新闻前哨》2011,(4):34-34
春节前夕,《经视直播》栏目组推出“开局走基层”系列报道。通过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一看、二问、三说,反映各族群众欢度节日的喜人景象.各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果。栏目组还别有创意地在每一条“开局走基层”的新闻最后都加上了一则记者感言.让记者以字幕的方式提炼拍摄这条新闻的心得体会。除夕,记者们在窗口行业、节日市场等生产生活一线.  相似文献   

4.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说”新闻正日益走近广大受众。所谓“说”新闻,就是主持人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镜头或话筒前介绍新闻事实,阐述自己(其实是媒体)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方面,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以及我们河南卫视的《新闻60分》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那么,“说”新闻何以广受欢迎?如何“说”新闻呢? “说”新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天受众的需求已越来越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宣教式的新闻传播方式,而更追求一种真实、自然并富有审美情趣的播音方式。“说”新闻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7.
2000年11月27日将为中国电视留下一道印痕:酝酿已久的新版《东方时空》从6:00开始播出。如同一艘电视航空母舰,这个长达150分钟的电视栏目一出港就激起浪花、旋涡与议论。新型传播方式轻松活泼却不自然《东方时空》主持人的记者身份和严肃深沉曾经是标志性形象,而新版《东方时空》主持人却笑吟吟地开始和观众“共同开启全新的一天”,并且开始正式主持之前两人还在窃窃私语。也许是为了“轻松活泼”,《早新闻》的总主持人和两个分主持人也是边聊边报。《传媒链接》中四个主持人围坐一桌,你一言我一语“我这儿有个什么新…  相似文献   

8.
卓越 《视听界》2000,(4):33-33
上海卫视的早间新闻《上海早晨》、浙江卫视的午间新闻《阳光直播室》、江苏卫视的晚间新闻《晚间播报》等节目,相继改变演播风格,变严肃的“播”,为亲切的“说”,一字之差,一种新的播出方式应运而生了。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并不仅仅是形式的改革,而是对节目一次全新的尝试。传统的新闻节目,大多偏重时政,内容往往硬  相似文献   

9.
“获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之后感受如何?”这是近来听众和朋友们经常问我的问题。细细想来竟不知如何作答。我只觉得和那些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一辈子的老编辑、老记者们相比,我实在很幸运。应该说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把我这个做了七年记者的年轻人推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位置,给了我一个舞台。 中国广播改革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历程,主持人主持节目成为大家喜欢的模式。有许多研究生,本科生放弃自己的专业而转行做主持人。那么竟争激烈的今天,我常思考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夜航》是黑龙江电视台创办于1999年的晚间类新闻栏目。据央视索福瑞媒介有限公司调查显示,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的收视集中度在全国卫视频道新闻类节目中居第一位。今年五月一日,《新闻夜航》栏目组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状。近年来,《新闻夜航》节目屡创佳绩:有两年连续获中国电视奖一等奖,以《新司夜航》节目记者为骨干的大型直播节目《攀登珠峰》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去年《新闻夜航》栏目在北京地区的收视率列全国上星节目第三位。  相似文献   

11.
苏辉学 《军事记者》2013,(11):72-72
《军事记者》已伴我度过了9个春秋.它给了我写作动力和创作源泉.帮我实现了“报道变铅字”的梦想。没有《军事记者》的启迪,我不会在新闻路上坚持走下去;没有《军事记者》编辑们的耐心指导,我不会在《解放军报》《军事记者》《空军报》等报刊上稿。  相似文献   

12.
浙江卫视全新推出的全现场新闻特色专栏———《新闻现场》在2000年的第一天鸣锣登场了。让电视记者回归现场,真正成为报道主体的“现场报道”,重又鲜活而又激昂地闪耀在电视荧屏。然而,《新闻现场》所回归的,远远不止“现场”二字,尽管“现场报道”定义的表述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我却要说,其实它并不怎么复杂,只要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这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场报道了。它遥远,是因为记者的矜持。我们几乎只能在前些年海湾战争报道和这…  相似文献   

13.
梅展 《视听纵横》2006,(5):77-78
2004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和《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广播电视队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播电视新闻职  相似文献   

14.
当二十一世纪的阳光穿过世纪长廊走来时,《新闻与成才》以更加成熟的形象———《军事记者》展现在我的面前,给了我一片自由驰骋的空间。如果说《新闻与成才》是我相识已久的朋友,那么《军事记者》就是我“一见钟情”的恋人;如果说是《新闻与成才》带我走进了“新闻”的世界,那么《军事记者》将带我走进更加广阔的“新闻”天地,去感受和领略信息时代的“新闻”气息。《军事记者》是我的精神食粮,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养料。每当她因投递晚点“失约”时,我就会心情焦急烦躁,非跑到收发室问个究竟,甚至打电话向函授中心的老师询…  相似文献   

15.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中的“我”就是记者,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确以为然,甚至以此为新闻与文学的标志性区别之一。笔者以为,除广播电视主持人现场直播外,“我”并不是记者本人。这一问题并非不起眼的花俏枝节,而是与新闻真实性、可读性和写作方法密切牵联。  相似文献   

17.
高丽萍是全国电视界有名的难得的“多面手”。现任中央电视台香港记者站首席记者。她从1975年上山下乡时担任“工地广播员”开始新闻工作,至今已从业23年。她具有从基层到省市至中央级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新闻的经历;她从当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开始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是我国知名的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制作人,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天涯共此时》节目中担任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对世界妇女大会、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祖国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她既是主持人、记者、编辑,又是策划者、组织者之一,表现出超常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9.
在河南卫视节目上星即将两周氏之际,改版的社教类栏目《黄金30分》,中原焦点周未版《周日观察》,文艺类栏目《欢乐今宵》、《梨园春》在5月4日率先隆重推出。以全新的面貌和丰富的内容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经过近半年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河南卫视全面改版的时机已趋成熟。本着突出中原特色,形成规模效应,创办名牌栏目,更加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改版后的河南卫视将形成以新闻、评记、社教、文艺、体育、影视剧为主干的板块组台,旨在突出栏目特色。形成板块效应。使栏目设置更趋于科学合理,给观众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丰富荧屏,提高收视…  相似文献   

20.
一所新闻学院发来约稿通知,要我写一点自己“最出色的编辑活动”,以供正在编写的《编辑耕耘录》一书选用。尽管日常工作已经很忙,可我还是应承下来了。不是为别的,只冲着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为编辑正名”。来函中说,新闻编辑们的艰辛劳动“很少为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