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班级作为一个“物质存在”,它的外延就是教室和课堂,是学校的共性存在,但班级作为一个精神性的“文化存在”,它又有自己的独立个性与精神气质。是学校中的“个人”,这种自立的班级文化精神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根基。班级是否能成为一个自立的文化主体,班级能否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个性的生成,影响着教育文化的真正解放与独立。因而,探讨班级文化如何走向自立是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治国 《中国教师》2009,(Z1):371-371
<正>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学校、班主任及课任老师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两方面的有力支持与配合。来自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是一个大教育环境,而与教师教育工作有直接效应的是来自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因为这一工作的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教育的直接主体——  相似文献   

3.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主体潜能,既是当代人文精神建设的主题,又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出于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参与并赢得竞争的自信和勇气,而且着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持续发展提供情意和智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教育被放置在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围墙越来越只具有形式的意义。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的是与非、大众传播内容的善恶、美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学校无法把这些影  相似文献   

6.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和配合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近10多年来。许多中小学都对家长参与教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一些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方式.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家长参与教育的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述评,阐释其优势和局限性.分享可资借鉴的经验,剖析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期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现有公办学校在条件具备时也可酌情转为‘公办民助’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这是《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向我们昭示的今后十几年我国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公办学校的改制,本质上是开放公办学校门户,让社会力量进人公办学校,参与支持学校建设,形成民办学校发展新格局,这绝不是像某些近视者所说是为了钱,而是立足于教育发展战略的全局提出的,它符合了教育发展的世界趋势──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提出问题,尤其是把准了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命脉:“政府办学为主,多主体参与,共…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素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教育活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观念三要素构成,三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突出强调教育观念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教育要素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关键期和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发展并存。这种形势在教育上也反映得非常明显。学校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细胞,也经受着转型期的各种问题的挑战,各种问题凸显。当下,我们能否顺利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将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将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相互对立甚至冲突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反思和对待,寻求破解之道,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65):138-139
在学校管理集权型背景下,学校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容易滋生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教学改革阻力加大、教育评价权力过于集中、阻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治理等问题。学校与政府联动,构建目标协同、主体互动和智慧共享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学校治理发展的方向。确定政府与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协同育人的组织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纪律约束机制及多元评价机制是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师作为一种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存在的职业,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师教育生活的全部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而言,教师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教师个人的生活理念、生活哲学和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因此,教育要研究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首先必须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谈班级的“文化自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级作为一个“物质存在”,它的外延就是教室和课堂,是学校的共性存在,但班级作为一个精神性的“文化存在”,它又有自己的独立个性与精神气质,是学校中的“个人”,这种自立的班级文化精神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根基。班级是否能成为一个自立的文化主体,班级能否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个性的生成,影响着教育文化的真正解放与独立。因而,探讨班级文化如何走向自立是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一、班级文化自立的依据班级的文化自立,具有相对性,它不能摆脱学校的规范与指导,不能离开学校文化的教育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情报参考》2006,(12):57-57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程刚等人认为,把现代学校制度理解为“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是狭隘的。现代学校制度存在着“三个主体”,即政府、学校与社区家庭。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主体之间的关系、重建相关规则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学校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教育内容较全面,教育效果较好,学校已成为学生公共安全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但还存在教育内容不够深入、教育形式与方法不够丰富,教师中专家型教师少、校外专业人员参与少,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责任主体存在偏差,安全教育内容设置不够科学,教育保障不力等问题。因此,应当发挥政府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多主体参与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改进教育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而许多的问题,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7.
基于PISA2022学校和学生问卷数据,在帕森斯的AGIL模型框架下分析抗逆国家(地区)的教育系统在新冠疫情中的应对表现,认为风险社会中具备抗逆力的教育系统有四方面特征:一是有效保证学校教学稳定性,为学生开展远程学习提供支持,具备高适应性;二是学校自治和办学改进能力突出,具备教育目标高效达成性;三是学校承担育人主体责任,支持协调教师与家长参与,具备强整合性;四是学校立足制度建设与育人生态维护,积极开展风险准备,维持潜在模式。提升教育系统抗逆力,一要理清风险承担权责边界,协调多元主体参与;二要简政放权,加强政府“元治理”角色;三要树立风险意识,做足长时准备。  相似文献   

18.
"影子教育"是指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与的课外补习课程,因其补习内容基本与学校课程类似,故被称为主流学校的"影子"。在幼儿阶段,影子教育主要以兴趣班的形式出现。学前儿童参加影子教育的现状在数量、内容以及成果的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同时家长的学历、工资收入等都影响着幼儿参加兴趣班的情况,并依据家长关于参加影子教育的动机、满意度及意愿对幼儿参与影子教育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到起点和基础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融入校园教育,也能够与校园教育互相取长补短。因此,各个学校采取了各种方法来加强家校共育,请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家校共育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互联网进行家校共育的沟通协作,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方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对教育合力的理解存在误区。学校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充分和主动发挥学校教育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主动联系每位家长共同教育,尽量消除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育合力理解存在的误区,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合力,努力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明确这三者的作用和关系,学校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