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间接正犯存在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犯罪人为达到犯罪目的而利用不与自己发生共犯关系的人为中介的不同形式将间接正犯分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之人实施犯罪、利用精神病人为工具实施犯罪、利用他人无罪过行为实施犯罪、利用他人合不秀故意的工具实施犯罪、利用强制使他人无意志自由实施犯罪等七种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有助于提示间接正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根据犯罪人为达到犯罪目的而利用不与自己发生共犯关系的人为中介的不同形式将间接正犯分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之人实施犯罪、利用精神病人为工具实施犯罪、利用他人无罪过行为实施犯罪、利用他人合法行为实施犯罪、利用有故意的工具实施犯罪、利用强制使他人无意志自由实施犯罪等七种类型。这种划分方法 ,有助于揭示间接正犯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间接正犯依据利用他人犯罪的情形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拟对其中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实施犯罪、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实施犯罪的间接正犯及其相关争议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促进对间接正犯存在类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覃婕 《华章》2011,(13)
作为传统犯罪主观心理状态理论的修正,复合罪过形式一经提出,便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作者将从复合罪过形式理论的概念、特征以及理论基础谈起,并结合实际,对该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合理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根据在于,它同直接正犯一样,具有实行行为性;间接正犯和亲手犯的区别表现在,前者是一种犯罪人形态,后者是一种犯罪形态;应当根据共同犯罪理论解决间接正犯和共犯的错误问题。  相似文献   

6.
罪过理论是刑法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犯罪都是行为人基于一定的罪过心理而实施的,通过犯罪行为的"中介作用",罪过心理得以转化为客观现实。没有罪过心理的支配,行为人与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便丧失了因果联系,行为人就不对该结果负责。交通肇事罪是实践中的多发犯罪,理论上对其罪过形式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此提出自己对交通肇事罪中的罪过形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间接正犯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间接正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给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都带来了挑战。厘清间接正犯与教唆犯、帮助犯的区别,深入认识和理解间接正犯错误概念的实质,有利于准确区分间接正犯错误的类型,廓清间接正犯理论上的纷争和迷雾,正确地对间接正犯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8.
尽管间接实行犯经过百余年理论实践的发展,但其行为问题依然没能在理论上达成一致意见。学者对间接正犯的实行着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对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阶段的起始点多有疏漏。笔者认为有必要理清间接实行犯犯意表示、犯罪预备阶段起始点、着手实行之间区别。为此略表自己的管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中国的立法和司法,以被通过之中介的不同特点为标准,将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划分为利用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实施犯罪、利用他人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实施犯罪、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实施犯罪、利用他人的自害行为实施犯罪、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实施犯罪、利用有行为故意的工具实施犯罪等六类,并就相关的类型名称和内容所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间接正犯与教唆犯如何界分在我国争论不休,随着否定间接正犯的"异枝"现象的出现,界分问题的概念基础似乎被掏空,但此观点立论存疑,仍应肯定间接正犯概念。在此视域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又是摆在眼前的根基性问题,随着正犯理论的客观实质化,实质客观说更显优势,且在此领域内的犯罪事实支配理论因更能适应我国刑法规定脱颖而出。其项下的意思支配说则成为界分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有效标准,但意思支配说也并非完美,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规范论的角度下对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进行分析,其结果是相关论者各持己见、互不退让,这于司法实践并无裨益。与其陷入无止境的理论争讼中,倒不如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采用证据学的思维来确定该罪的责任形式问题。任何犯罪的主观要件都存在证明困难的问题,从证据学的角度来讲,有必要承认污染环境罪的双重罪过形式。在本罪中,实际上是故意犯罪适用了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虽然可能导致重罪轻判,但绝不会导致轻罪重判。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以主体间的"共犯关系"为核心范畴,在处罚范围和逻辑贯通两方面存在漏洞.间接正犯概念作为弥补漏洞的有力工具得以广泛运用,但其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技术性和机能性两个方面的泛化,而共犯制度的漏洞在"共犯关系"范畴之下又无可避免.这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说明以"共犯关系"为核心的共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实现主体间思维向单方思维的转变似乎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对抢劫致人死亡,是否包括抢劫过程中的故意杀人这一问题,目前在刑法学界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对此,本文认为,既不应一概承认,也不可一概否认。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分析,抢劫致死,不应该包括抢劫过程中的直接故意杀人,而应该包括抢劫过程中的间接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共谋共同正犯、过失共同正犯、共同正犯的中止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中国刑法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周清水 《天中学刊》2006,21(1):27-28
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人切断与其他共同者的相互利用、补充关系,从共同正犯关系中脱离之后,对其他共同者实行的行为和由此而产生的犯罪结果不再承担责任,应成立犯罪中止。  相似文献   

16.
环境犯罪的类型和罪过形式是环境刑法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很多学者对环境犯罪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理由;对罪过形式的问题,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对于前者,应当以实然的角度出发,按照结果犯、行为犯以及危险犯的标准对罪名进行划分;对于后者,应当对现有的罪过形式进行重构,以期实现我国罪过形式的修正。  相似文献   

17.
共谋共同正犯作为共同正犯理论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也是当今刑法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共谋共同正犯概念的渊源,成立的三个要件,共同意思主体说、间接正犯类似说、优越支配共同正犯说及实质的正犯论四种肯定共谋共同正犯的学说;其次本文分析了对共谋共同正犯各种犯罪形态的认定原则;最后本文提出了共谋共同正犯和间接正犯、教唆犯和帮助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之处.本文希望能起到丰富我国共同正犯基本理论,并为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科学认定共谋共同正犯和合理解决共谋共同正犯刑事责任提供理论依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非法占有目的应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方面之必备构成要件;目的犯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金融诈骗罪作为目的犯其主观罪过形式应包括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19.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由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成,与直接故意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是与直接故意相依存的一种特殊形态,刑法上不存在仅由间接故意构成的犯罪。  相似文献   

20.
罪过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防卫过当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式亦应具备相应的主观罪过形式。但是,现行刑法对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并未作明确规定,理论界对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更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建立在通说基础上的修正的间接故意与过失并存说,可成为刑法理论思考的原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