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组长达七年关注后完成的新闻摄影作品。早在2013年,记者看到一组网友拍摄的照片:村民坐着“铁篮子”,从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凌空飞渡出行,网友配文:“没有公路,只能飞出山……”然而没有留下任何拍摄地点的线索。通过多方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  相似文献   

2.
“新闻特写”照片──《饥渴难忍》赏析张敬云摄影中的“特写照片”,首创于英国早期女摄影家朱莉娅·玛格丽特·卡梅伦夫人拍摄的《约翰·哈雪尔爵士》(1867年),即“大头特写”。这幅照片被认为是摄影史上最杰出的肖像作品。这位当时已是48岁的中年夫人,为了满...  相似文献   

3.
对总部位于丹麦的全球制造企业丹佛斯(Danfoss)的首席执行官雍根·柯劳森(Jorgen Clausen)而言,认识到这一点是在2004年。当时他和妻子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来到中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一进入中国境内,他就发现道路状况有了改善:新铺的现代化公路简直就像是欧洲公路的延伸。这个中国的边远地区还矗立起了许多新的建筑。他考察的一家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而在某个四线城市的百货商店中,陈列的商品包括价格不菲的服装和100美元一条的领带。“有件东西格外吸引我的眼球,那是一台带有换流器的冰箱,可以控制电机的速度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他最近回忆说,“这种高档商品即便在丹麦大一点的镇上也都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4.
朱民 《军事记者》2013,(5):50-51
一组军队报纸刊发的冬日沙场练兵的照片上.官兵驾驶的自行火炮在行进过程中炮口帽没有摘下(为保护炮管,符合战术要领),就被网民转发到微博上“拍砖”.质疑“解放军训练耍花枪”:一组部队战士在业余时间制作十字绣的照片.也被一些网民争相转发.调侃“解放军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5.
王松岐 《军事记者》2012,(11):56-57
航空摄影起源于19世纪中叶。1860年法国工程兵从气球上拍摄的巴黎城市照片.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航空摄影的先河。1909年莱特(W.Wright)在飞机上拍摄的第一张照片,标志着航空摄影事业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这篇访问记发表在1985年8月7日的《北京晚报》上。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专访,本文只作简评,以飨读者。先看原文:将军相的照片——访国防部长张爱萍侯秀芬石肖岩人们都知道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兴趣广泛。从战争年代起,他就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指挥官,而且还身持照像机,拍摄一幅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照片。我们呈献给读者的这一幅照片,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张爱萍将军拍摄的。“八一”节到了,张爱萍将军刚刚到国外访问归来,我们如约来到他家,有幸亲耳聆听了他讲述的有关这些照片的故事。那是去年六月,张爱萍应邀出访美国。按礼节…  相似文献   

7.
打开手机,进入网络设置,选择“EPSONL455”并连接,就可以随意打印手机里的照片——在爱普生2014墨仓式新品发布现场,这一堪称“完美”的无线直连功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截至今年8月份,我们的墨仓式打印机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台。”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打印与扫描市场高级总监王会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墨仓式率先开创了“黑白仅需1分5,彩色仅需4分3”的低成本打印先河。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档案馆近日公布了一组中国老照片,这批照片拍摄于1873年——1930年之间,其中不少绝版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这批照片多达700多张,相当一部分照片没有注明拍摄地点,英国档案馆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的记录。摄影家徐肖冰战争年代为毛泽东拍下不少照片,有的作为图片新闻发表在当时的报纸上。但若干年后,这些照片又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被媒体、书刊和电视片广泛使用。若干年以后书写历史的,肯定不再是单一的纸质文字,更多的要由影像来完成,因为这才是“活”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拍摄的新闻镜头,说不定将来就是学者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拍摄的时候应尽职一些、真实一些、艺术一些,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精品,以免辜负了后人。二、真实的代价。轻轻松松拍出来的新闻,常常不是最出色的电视新闻,拍好新闻需要付出代价。某省的一位电…  相似文献   

10.
金琦 《档案学研究》1992,6(1):52-54
城乡原貌影像档案是一种专门档案,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区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拍摄下来的,以各种城乡原貌历史照片和近代照片(包括少量影片、录像)组成的直观档案——城乡建设发展变化的真实历史记录.把不同时期在同一地区拍摄下来的城乡原貌照片汇集成册,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各地区整个城乡建设发展和变化的面貌,其利用价值较高,是珍贵档案史料的一部分.以上海外滩原貌为例,长期以来,上海外滩的全景照片,总是作为上海市面貌的代表性照片刊印在一些书报杂志上,久之,给人们一个印象:上海外滩总是那副老面孔.当然,城乡面貌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才会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那么,上海外滩到底有多大变化?上海市档案馆在建馆30周年之际,展出了一组反映上海城乡原貌的历史照片,其中有:“100年前的上海外滩”、“1897年的外滩白渡桥”、“19世纪南京路”以及“100年前的上海县水城门”等珍贵历史照片数十幅.这些照片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上海外  相似文献   

11.
全景摄影及“四方环视全景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景照片.英文是PANORAMIC PHOTO或PANORAMA,通常是指符合人的双眼正常有效视角(大约水平90度,垂直70度)或包括双眼余光视角(大约水平180度,垂直90度)以上.乃至360度完整场景范围拍摄的照片。传统的光学摄影全景照片.是把90度至360度的场景全部展现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把一个场景的前后左右一览无余地推到观者的眼前,更有所谓“完整”全景.甚至将头顶和脚底都“入画”了。在这种情况下.画面的透视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形:所有的“水平线条”都变成了弧形,矩形变成了“枣核”形。在拍摄…  相似文献   

12.
股市沉浮     
《中国新闻周刊》2007,(6):76-77
1992年8月10日.数十万人在深圳争购新股认购表并发生冲突.成为中国证券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摄影记者张新民当时在现场拍摄的一组照片,惊心动魄地呈现了人们对一夜暴富的强烈饥渴.和这种幻想一夜破灭时的极度绝望.为中国股市留存了发展过程中最经典的图像。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天地》2008,(11):53-53
还记得上次的谷歌卫星发射么?谷歌投资的全球清晰度最高的商用成像卫星“GeoEye-1”拍摄的首张照片——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库茨敦大学(Kutztown University)的鸟瞰图曝光。图片是相当的清晰,这张照片拍摄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7日中午,  相似文献   

14.
朱普明 《新闻世界》2004,(12):63-63
一、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转化20世纪90年代,在报纸中如何精心拍摄和使用图片,成为中国报业变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照片以它特有的视角冲击力影响力让人们认识到图片在报纸上的重要性。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解海龙所拍摄的“希望工程”宣传画——“大眼睛”,给每一位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李雅丽 《新闻天地》2005,(10):40-42
本文女主人公李雅丽(化名)毕业于湖南长沙市的一所高校。3年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她在同室姐妹的点拨下拍摄了一本大胆开放的写真集:在“写真求职”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没过多久,她平静的生活就被彻底打破了:同事们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更令人气愤的是.她的写真照片竟然出现在了一家黄色网站上!原来,这一切都是那本写真简历惹的祸!  相似文献   

16.
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但无情的事实是,在1894年(甲午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竞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然而,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战中侵略中国的“恶魔之船”大多没能逃过命运的惩罚,相继在中国海域死于非命,冥冥中印证了西方的一句格言:“带刀剑来的人,终究被刀剑所杀!”  相似文献   

17.
从戴安娜之死看隐私权、知情权与采访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前年,被欧美传媒形容为“玫瑰天使”的戴安娜在一次车祸中与她的新男友、人称“花花公子”的法耶兹一起遇难身亡,时速高达180公里的奔驰轿车迅速地将他们送上了不归之路.人们在追忆戴安娜的同时,也在怒斥“帕帕拉齐”(专门追逐名人,偷拍名人私生活照片并以此赚钱为生的摄影记者)的恶劣行径.人们发现,戴妃在出事前,大约有7名“帕帕拉齐”骑着摩托车在疯狂地进行追踪拍摄,奔驰轿车上的人为了摆脱这种无休止的纠缠,快速超车才导致车祸的发生。更为恶劣的是,这些“帕帕拉齐”’在“肇事”后不去救人,反而只顾拍摄照片,其行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科技》2002,(9):52-54
<正> 最近,偶然翻出了在多年以前去度假农场拍摄的一组幻灯片,其中有不少好照片,但我对最精彩的场面——牛仔赶马的照片不是太满意。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拍到,而是因为没有一张照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于是,我用PhotoShop对两张底片进行了加工,合成了一幅出  相似文献   

19.
<正>二战时期,一张美军随军记者拍摄的反映中、美等盟国团结抗日的照片,对众多美式吉普车在一条峭壁悬崖边蜿蜒盘旋的沙石公路上从事繁忙运输工作的场景进行了写实。之后半个多世纪,这段公路——"24道拐"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这是怎样的一  相似文献   

20.
听前辈们讲,五十年代初期,报刊上发表批评照片比较常见。但好景不长,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批评照片在报纸上被“扫地出门”,从此,它便失去了在报纸上应有的地位。久而久之,批评报道也就成了被新闻摄影遗忘的“角落”。近两年,情况有了些转机。《人民日报》“立此存照”专栏,开了批评照片重登大雅之堂的先河。遗憾的是,这些照片的拍摄大都是自发性的,至于以图片新闻报道为己任的摄影记者,还没有把拍摄批评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