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磊  刘娜 《新闻前哨》2012,(1):48-49
9月30日,湖北日报刊发报道反馈《回应本报监督报道彻底消除诱导之嫌汉蔡高速公路路牌“大变脸”》。汉蔡路牌3年争议终结。标志着精心策划、采写的“走转改”深度调查报道《路牌背后的利益纠结》画上了圆满句号。这一舆论监督报道鞭挞不公、为民解忧,很好地彰显了省委机关报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
郭方  王娇 《新闻采编》2012,(2):9-10
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的锐利武器,在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创造了高收视、好口碑的舆论监督报道却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社会对舆论监督报道产生一些负面评价。有些人把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  相似文献   

3.
如今,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在理论上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但一涉及实际,又往往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常德日报》所发表的批评文章《吃谷的秤》虽然早在2001年的8月,但当时舆论监督的环境如今依照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发表这篇批评报道背后的采访记,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北日报》2004年刊发的《改善湖北投资环境》系列报道,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回想这组报道从酝酿、采写到最终在一版显要位置连续推出,尽管其间诸多曲折,但版面效果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在社会上尤其在企业界、政界引起巨大反响,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舆论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监察器。被舆论贬斥的对象怕舆论监督,恨舆论行为人。因此,近年来新闻官司呈迅速增加趋势。新闻媒体在应付新闻官司之余,产生了“厌讼心理”,导致舆论监督的异化。 一、栽刺难,栽花亦难,新闻官司迭起 近年来,新闻官司不断增加。新闻媒体的头头脑脑们作为“法人代表”,每每受到舆论监督行为人的牵连。在应付迭起的新闻官司中,许多人感慨:栽刺难,栽花亦难。 新闻官司不断增加的原因在于: 1、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运用法律对滥用舆论监督权者进行监督。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经不起金钱和享乐的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公民或法人对滥用舆论监督权的行为提请诉讼,可以纠正滥用舆论监督权的行为,督促新闻从业人员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因此,对这样的新闻官司,新闻媒体不必讳疾忌医。 2、被批评者强词夺理,想通过打官司挽回面子。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写作发表批评报道。尽管传媒批评的人和事“完全属实”,可少数单位、部门和个人,仍会百般抵赖,狡辩,甚至利用职权刁难、报复传媒和编辑、记者。以“打官司”为要挟,往往是被批评者强词夺理,企图挽回面子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之一。然而,能自觉地、比较熟练地运用它,却并非易事。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学问来说,要运用这一基本原理,起码  相似文献   

7.
在平时大量的记者通讯员来稿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标题公文化、内容材料化、表达公式化、采访表面化。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8.
(一) 中国老百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常会说:“去找报社,找记者!” 记者通过用笔来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引起社会乃至党和政府权力机关的重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记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但是,新闻媒介不是党和政府的信访部门,更不是法院、检察院,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反映生活中所有的问  相似文献   

9.
意外中的意外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当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记者会幸运地置身其中,成为历史的记录者。1990年,发生在亚洲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名记者获得了进入亚运村采访、记录这段辉煌历史的机会。我接受了报社指派的采访任务,非常意外地走进了“亚运记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揭黑报道大多会令人大快人心,其掀起的巨大社会舆论又能够促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但为何记者在报道易建联“年龄门”事件过程中却遭到了社会一定数目人的反对和奚落?究竟是记者报道方式问题还是另有深层次原因?我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在受众接受心理层面上存在两大类别,即硬性舆论监督和软性舆论监督,而记者在行使其舆论监督权时忽略了这两类新闻舆论监督的区别,从而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岁尾年初,对于一些部门单位来说,正是盘点工作成绩、收获一年成果的时节.如何让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成效为公众知晓,以扩大影响,交流经验,进一步促进工作,一些单位和部门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党报这一重要的媒介平台. 然而,在多年的新闻采编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单位部门的负责同志更喜欢记者对其单位部门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生怕报道内容漏掉一点一滴.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本单位的工作,才算是一篇完整的新闻.这让记者大为困惑.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不是"与人为敌" 1.舆论监督的高境界是促进问题解决 舆论监督的高境界不是逞一时之能,更不是要将被监督对象置于死地,而是推进所存在问题的解决,继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时效性强、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要求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然而,今年3月,当承担体验新闻采写任务的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近20位军事记者聚合在一起,讨论专题报道《体验中国军他》的报道思路时,就连我这个最初的策划人也一时无法说清,此次报道到底该写什么、怎么写。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来自记者联系点报道活动已进行了三轮,从已见报的数百篇稿件看,篇篇闻得泥土的气息、处处听得基层的声音,显现着思考的灵光,不仅活跃创新了记者的文  相似文献   

16.
不断磨砺思维之剑———《志在必得》采写札记杨健2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我采写的通讯《志在必得———清华同方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产业化工作纪实》和评论员文章《矢志不移“化”到底》,当天中央电视台的《早间新闻》也播发了这组报道的摘要。文章一经发表...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子,整理旧物,一本24年前的<新闻爱好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唤起了我对一则舆论监督报道的回忆. 这篇文章是时任郑州大学新闻系主任项德生教授在1997年第5期<新闻爱好者》"好稿评介"专栏里,发表的<特色鲜明 表述科学——读消息<康店村部分农户被迫贷款交提留>》. 稿件不长,摘录如下: 优秀新闻作品为什么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8.
19.
20.
顾策 《青年记者》2016,(22):39-40
经济报道并不是用经济术语堆积的报道,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专业领域.就像做法制报道需要知道英美法系(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这样的基础知识,做经济报道,也需要拥有一定的经济学通识储备.这样的储备有助于你建立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一些基础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垄断”“通胀与通缩”——不再感到迷惑(相关书籍: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等). 你对经济知识了解得越深入,报道中妨碍读者阅读的地方就越少.用经济术语堆砌的报道,常常是记者没有理解透或缺乏阐释能力所造成的,而不是它本该如此.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思想如智者,言语似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