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为四民之首,而太学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观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师儒,举古人之成法规条,亦既详备矣。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重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他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爱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2.
中 国 的 教学 方法 是 在引 进 外国 的 教 学 方法 的 基 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 属 于西 方 实 用 主义 分 析 教学 法 的体 系。 清 朝末 期,闭关 自守 的 中国 大门 洞 开 于西 方 列强 的利 炮 坚船 之下 , 境外 文化 蜂 拥而 入 。中 国 的 爱国 主 义 教 育者 基 于 对 封建 社 会 的 义愤 ,“ 师 夷 之 长 以 制 夷 ”,开 始 学 习 西 方 ,废 科 举 ,兴 学 校 ,以 学 校教 育 代替 私塾 教 育,实 行 班级 化教 学 管理 。他 们 认 为 私 塾 教 育 的 方 法 已 经 完 全 不 能 适 应 教 育 教 学 的需 要 ,又 急 于 改 变 封 建 …  相似文献   

3.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什么是创造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论述新教育与旧教育同发明的关系时谈到:“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故发明之则常新,还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发明”的含义,“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象征。然后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节选了荀况的《劝学》。选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下注解道:“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此注不当。“兴焉”“生焉”中的“焉”是兼类词,“备焉”的  相似文献   

5.
有一只老鼠,天资聪颖,功能奇特,又公费留学三载,自费留学两年,获得了一个博士四个硕士学位,感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变幻自如,俯仰随意,多学善问,多谋善断,著书立说,一代杰俊。这日,他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便提倡起“语言救类论”来。他著文说“:吾鼠辈之所以名誉不佳,命运欠济,遭诬、遭辱、遭捕、遭戮也者,盖出自语言之害。吾在大洋彼岸学得新论,人类早已成为语言的奴隶,一切的一切,都有已经固定的语言模式在那里做主,人的一切其实都是按已有的语言规定来进行的。上帝死矣,语言出焉;权威灭矣,语言兴焉;大哉语言,妙哉语言,君临六…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劝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课本注释“焉”为助词。我认为此注欠妥。“焉”作为一个文言虚词用法主要有四种,即作代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合音字。(见《中学生手册》100页)根据以上分类,我认为  相似文献   

7.
《读写月报》2022,(11):45-49
<正>1.内容简介三代禅让,商汤伐桀,宗周革命,春秋战国……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然而又有谁能想到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更替背后,竟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操纵。在大秦帝国即将崩溃的前夜,淮阴韩信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身怀治国平天下之策,却无人赏识。潦倒中,一位神秘的黑衣人出现在他面前,与他达成一个魔鬼交易。历史之轮自此徐徐转动,  相似文献   

8.
梁小兵 《新疆教育》2012,(19):38-38
“形神兼备”有关的理论,中国历代画论里论述很多。其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该书写到:“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即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君形者”(主宰形的)就是指的“神”。对于什么是神?《淮南子》还写道:“令人之所以眭(目深视貌)然能视,管(迷惑)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丑美,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说明古人把“神”和“气”看作支配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生命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谈“积”     
荀子《劝学篇》有这么几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了一个“积”字,他着重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为学,要重视“积”的功夫。老子也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是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学问是知识的积累,必须由浅及深,由  相似文献   

10.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都是助词。”(高语二册P396注) 这里把“兴焉”、“生焉”注作“助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史上,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学习只是口头上能说不能身体力行,那是极其可耻的。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闻见”、“知”、“行”三个步骤组成的,强调“行”为学习的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儒效》)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荀子·儒效》)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行”高于“知”,即“用”高于“学”的见解,而且深刻地提出“学了知识不能去实行,知识学得再也多是没有用处”的观点。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王充,更是强调学用一致,提出教学要注重实际的“效验”。他说:“凡贵通者,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呈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怨焉”的历史周期率。从马克思唯物史观角度对其成因进行解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通过分析认为只有改善民生。实行民主,整合民意,构建和谐社会,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  相似文献   

13.
一、文气说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养气说”,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解释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同上)孟子提倡养气主要是强调作家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要以“义”养气。《淮南子》中对气的认识则进一步发展,认为气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视,营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然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淮南子·原道训》,这里认为人之所以能“视美丑”、“明是非”是因为有气充实于其中,气使人具有了审美的感觉。真正把气引入文学理论则始于曹丕。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把“气”视做文学作品的灵魂,并从创作主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来考察文学气有阴阳,则有清浊,因而文学作品之“气”也有刚柔。文学作品之“气”的产生依据于作家本性,是不能强制使其改变的,曹丕在这里讲的“气”主要指作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是自然禀赋的,它决定着作家的创作风格。后来,刘勰和钟嵘继承了这种理论,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14.
美学处于嬗变之中,丑学也在演化之际,它们向何处去?前景又会如何?本认为,华夏的“咸”在精神孕含着美丑兼审的优长,《易经》的“咸卦”传导出咸学的先声。早在上古,“咸”论已是一种“显学”。虽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史遮蔽,但其“极言感通之理”的纲领性价值依旧被历代有识之士不时披阅。其和光同尘的禀赋肇自远古,泯合分裂的大德经磨历劫,与道俱化的风韵无远弗届,原始要终的本色恒久弥新。提倡“咸”学,旨在勾兑雅学俗学,契合学史学,扬弃美学丑学,陶冶中学西学,通化古学今学,融和周遭众学。成学以一学解多学,成学又不自矜其学且能通化已学,叩道体道之学问慎终追远,于此有德。  相似文献   

15.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16.
一康熙的哲学思想是理学思想。理学亦称道学,人们以宋儒讲论事物所以如此之理,兼及性命之说,大异于汉儒训诂注释之学,故谓之理学。周、邵、张、程奠定了理学的基础,朱熹集其大成。但因朱熹认为“性即理”,世人谓理学;陆象山认为“心即理”,世人谓之心学。康熙却是推重朱熹。他曾说理学“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世一定之规。……理正言顺,和平宽宏,非后世浅见而轻议者同日而语也。……读书五十载,只认得朱子一生居心行事。”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康熙对朱熹推崇备至。之所以这样,还因他认为“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钜。”很显然,康熙推崇朱熹,就在于朱熹所作之书和所注群  相似文献   

17.
有足够的资料证明孙中山先生曾遇到“黄祸”论的挑战和困扰 ,对此他也有所考虑和回应。他的回应态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集中起来就是 :中国和亚洲大多数国家一直受欧美列强的欺凌 ,而“黄祸”论正是列强分割中国、争霸亚洲的借口。他强调中国爱好和平 ,革命成功后会实行“开放主义”;而开发富源和发展经济 ,不仅能养活自己 ,还会为人类造福。晚年他坚决主张反对帝国主义 ,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与一切受压迫的民族和国家互相扶助 ,维护人类正义与世界和平。他关于未来的战争不是“人种”之战 ,而是“受屈者”与“横暴者”之战的观点尤其精辟  相似文献   

18.
《说文》:“新,取木也。”木有取去复萌之力,故新有层出不已之义。新教育与旧教育之分,其在兹乎?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  相似文献   

19.
原文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 “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两处注释,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段文字中的“焉”和“而”,课本都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