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工业污染的加剧,“癌症村”、“怪病村”的报道频频出现。使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一长串和“癌症村”有关的报道。这些被冠以“癌症村”称呼的癌症高发区位于广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浙江等省份,几乎遍及全国。癌症高发已成为污染地区无法回避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6):F0004-F0004
刘焰研究员,从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近20年,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区域地质研究、喜马拉雅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西藏蓝片岩岩石学研究、藏南卡达区域地质和榴辉岩研究、造山带中壳源火成碳酸岩厘定、矿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刘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199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原地质研究所。从事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研究近20年,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区域地质研究、喜马拉雅高压麻粒岩岩石学研究、西藏蓝片岩岩石学研究、藏南卡达区域地质和榴辉岩研究、造山带中壳源火成碳酸岩厘定、矿物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季强来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开拓进取、载誉而行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在科研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还在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评选中,荣获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屡创佳绩。他说: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英雄,要想取得胜利唯“坚持”二字。正是对科研工作的这种执着和坚持,让他年复一年,不断取得新发现、新认识,获得新荣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多年来潜心从事生物岩溶、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课题。凭借着对现代岩溶学研究的贡献,对我国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积极推动国际岩溶碳汇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表现,在不久前的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届新华联科技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相似文献   

6.
雷明堂,1964年生,广西贺县人,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1989年和1995年先后在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学院)获得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起一直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入选国家国土资源系统“百人计划”,2006年、2007年先后获国家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科技人才”和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7.
张荣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196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和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86年自筹经费开始建起我国首台高温高压流动反应装置。多年来,坚持发明、研制系统化的高温高压流动反应装置,于1992年正式成立我国首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建立我国首台高温超高压(1000℃,3万巴)流体实验装置。成为我国首个高温超高压流体实验室。  相似文献   

8.
陈毓川,矿床地质学家。1934年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市,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陈毓川就读于南京大学地理系,1954年赴苏联顿涅茨理工大学地质勘查系学习,1959年归国,在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地质研究所工作。1981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长。自1983年起,先后任原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副司长、司长,兼全国金矿地质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地质调查局局长。2006年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简介:石玉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包括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以科研骨干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共发表论文80多篇。2011年,获首批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称号,2013年入选首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0.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深藏在金沙江河谷的丽江市永胜县涛源,几乎很少有人知晓。但是在国内外水稻领域,涛源却是大名鼎鼎,中国和世界水稻超高产纪录在涛源一再刷新。数以百计的水稻专  相似文献   

11.
张艳 《科学中国人》2007,(8):130-131
2006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北京会见了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15位获此殊荣的青年地质工作者表示祝贺,希望青年地质工作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开拓创新、发扬传统、团结协作、拼搏奉献,肩负起振兴地质事业的历史重任。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韩润生研究员荣获该奖,并参加了会见和授奖。  相似文献   

12.
陈国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多次赴欧洲核子中心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实验,目前参与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研究、欧核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紧凑缪子线圈(CMS)项目,CMS中国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水体污染的现象也层出不穷,牵扯着大众敏感的神经。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呵护与"救赎"水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从小,物理老师就告诉我们“热胀冷缩”的基本常识.但是,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见过“热缩冷涨”的物体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中科院物理所龙有文所构筑的神奇的物理材料“伊甸园”里,材料不只可以实现“热缩冷涨”:还能满足在一定条件下,不热涨,不冷缩等一系列在”常识世界”里想也不敢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1940年3月生于湖南湘潭县,汉族。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政府津贴,曾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和专著近百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63年投身于地质古生物研究并坚持研究至今。  相似文献   

16.
郭三堆研究员是誉驰中外的农业科学家、棉花转基因专家,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分子设计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十多年来,郭三堆研究员潜心致力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元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生命科学家,于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曾师从童弟周等教授,毕业后以优良的成绩统配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秉志老前辈门下,迄今已有53年的学术研究经历。近日,记者专访了陈大元研究员,倾听陈研究员畅谈“科学春天”的30年。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一块厚重的土地,古风与今韵同在,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给予它文明的积淀,科技则引领它走向未来。这块土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连铸技术装备的摇篮——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9.
王爽 《华夏星火》2013,(12):40-41
“广适性优质超级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项目是针对“广适性、优质、超高产”这3个粮食问题中最重大的需求而设立的。希望能够通过大面积推广,为促进全国水稻大面积丰产稳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环境关怀视角浅析古希腊"有限"自然观。文章认为,古代希腊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是有限的,而在近代力量型科学的影响下,自然观逐渐演化趋于无限,在无限的自然观中,人类中心主义、技术理性论汹涌而来,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剧烈激化,在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代社会,反思近代以来无限观指导下的自然科学范式,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对待科技、人类与自然,从而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