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意大利旅游,游历过水城威尼斯的人,大多会顺道赴帕多瓦一游。一方面因为二者相距不远,只有半小时的火车;另一方面因帕多瓦是一座古老的文化艺术名城,若趁机下去看看,一定会另有一番心得。  相似文献   

2.
秦洪 《知识窗》2014,(19):25-25
晋升和加薪,是每个职场人的最大愿望。为了拿到高额的薪水,获得令人羡慕的职位,不少人拼命工作,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每天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这样做,就一定能如愿以偿吗?答案是否定的。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最新研究发现,过分沉迷工作,不仅难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反而会伤身体,且影响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1602年,一位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英国学生,在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一间阴冷的学生宿舍里,专心致志地解剖着一条活鱼。一个不怀好意的法国同学凑过来,怪声怪调地说道:“你恐怕有记忆障碍吧,前天我还听你说过塞尔维特的肺小循环有道理,怎么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你又说右心室的血液通过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个将人体解剖引入医学教学的是博洛尼亚大学的蒙迪诺(Mondino de Liuzzi ca.1270-1326),他于1316年写成的《人体解剖》(Anathomia corporis humani)是一本近代意义的解剖学著作,内中包含许多插图,然而直到1478年此书的印刷本才在帕多瓦出现。在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出版之前,蒙迪诺的著作一直是欧洲各大学医科流行的解剖学标准教科书。主要由于蒙迪诺的影响,解剖学在意大利的一些大学获得相当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期间,各种科学研究蓬勃开展,对解剖学和生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又一次开始审视自然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以古代理论或迷信思想为基础的知识,人体解剖实践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尊重。1543年,年轻的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在瑞士的巴塞尔出版了著作《人体构造》一书,揭示了许多关于人体的新知识,很多人从中受益匪浅。维萨里生于布鲁塞尔,23岁时在意大利的帕多瓦获得医学学位,之后在该学院担任解剖学教授一职。在当时,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体解剖,维萨里经常与二三个学生一起,在深夜里偷偷来到郊外,盗取荒芜墓地的残骨;或者把绞刑架上…  相似文献   

6.
伽利略的数学理性主义导致他对于自然现象解释的根本变革。他从古希腊原子论中异化出了数学实在论,将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由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论解释异化为描述性解释。在经验主义方面,早期的伽利略就赞同亚里士多德关于解释性原理必须从感觉经验资料中归纳出来的观点,并且在几何学空间上以量的区别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的质的区别,并发展出了“检验自然”意义上的关于实验的观念。在帕多瓦时期的研究中,他对将经验(espefienza)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有了更多的信心,他发现诉诸感觉证实往往是很方便的。这使他实现了把自然规律作为可测量的数学关系来表达的目标,从而达到了理性主义与实验主义相结合的科学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于创新,新的生活更在于不断地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从远古的旧石器,到今天的新时代,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创新过程之中,生灵万物无人无处不受惠于创新之成果。创新,创造着人类的新生。 创新,就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想法,一种方法,一项技术,一种结构,一个形象,一种标志,一件作品,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可大到航天事业,也可小到两副扑克牌。有一种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实际上就是将两副普通扑克牌组合成一副,变为108张。这也叫创新?当然是创新,因为它产生了一种新的商品。…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的一个星期三,在一间没有窗户的会议室里,纽约长老会医院肿瘤科的10名工作人员围坐在一张长桌前,一边吃着三明治和水果,一边讨论工作。他们的措辞可能会使病人们大吃一惊。一位社会工作者读了一篇短文,文中说,在近20年里,每当医生为病人下了癌症诊断之后,她走进病房时,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他们的冬天,走进了他们的恐惧”,心情压抑,又不能置身其外。一名医生也读了一段,讲述自己如何最终体会到她的一位同事因医治癌症带来的损失。一名护士读了一篇听起来像是辞职信的文章:她不得不离开,她说,“让我的生活与你的死亡脱离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前有个国王,有一只好眼,另一只是瞎眼,有一条好腿,另一条则是瘸腿。一天,国王请三个画家给他画像,画得好有赏,画得孬杀头。第一个画家,把国王的一只瞎眼和一条瘸腿照样画上,画得很像。国王看后很生气,便把他杀了;第二个画家把国王画的全是好眼好腿,画得很美。国王认为这是讽刺他,也把他杀了;第三个画家把国王画成在山上打猎的姿态,国王把猎枪搁在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瞎眼闭着,另一只好眼瞄准,一条瘸腿跪在地上,一条好腿弓在前面。国王看了很高兴,画家免于一死。  相似文献   

10.
“多迈一步”如何张文海在交通术语中,有“一慢自然宽”之语。它说明了一种行车哲学道理:抢道多祸,慢行安全。在发明创造中,这种“一慢自然宽”的心态就不适合了,它处处要求人们应多迈一步。“多迈一步就意味发明”,有科学家如是说。多迈一步,就是不保守,不僵化,...  相似文献   

11.
曾有一位哲人说,有作为的人,应是一团火,到一个地方就要映红一片;又是一棵树。撑在那里,就有一片荫凉。  相似文献   

12.
郭军宁 《百科知识》2007,(1X):60-61
老北京的冰糖葫芦是北京的传统名吃。一声长长的叫卖,能让一条胡同钻出好几个孩子。北京人几乎人人都喜欢吃冰糖葫芦,因为它既好看又好吃,既经济又实惠。红彤彤的山植按大小排列串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透明的糖稀,一串串糖球就像一条条结满果实的枝条,引诱人们前来采摘。糖葫芦的冰糖晶莹甜脆,山里红(山楂)鲜红酸软,二者搭配合理,甜而不腻,酸不倒牙,一口咬下去,格崩一声脆,心里的感觉别提多美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使得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多一点与大自然的接触,田园风光,乡土气息和鲜嫩诱人的新鲜食品无不吸引着人们。于是,一种新兴产业——生态农业观光园出现了。吸一天新鲜的空气,吃一天新鲜的果蔬,玩一天农家娱乐,做一天“都市乡下人”,成为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编按]  相似文献   

14.
回头不难     
大和尚与小和尚结伴下山去镇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镇上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蹬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需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即可,不过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未知哪天会桥断人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法国一座城市接连发生多起车祸,除了直接死伤外,还有相当多的乘客是被飞溅的碎破璃刺伤的,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有些人干脆连车也不坐了。一天,报上又刊登了有关车祸的新闻。当时一位叫贝奈狄特斯的法国化学家看到了这张报纸,上面谈到乘客被玻璃刺伤的情况,这段话使他回想起做实验时碰到的一件事。一次,化学家正在整理化学药品,不小心把一只药瓶打翻在地,奇怪的是,玻璃药瓶竟没有打碎,只是表面出现些裂纹。他仔细观察,弄清了原因:原来这药瓶曾装过三硝酸纤维素脂的溶液,看来溶剂挥发,药瓶内壁均匀地附着一层三硝…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农民走上致富路,今年以来,唐山市科协大力开展提高农民素质活动“五个一”工程,即抓好“一站、一栏、一员、一校、一中心”建设。“一站”为农村科普活动站,“一栏”为科普宣传栏,“一员”为科普宣传员,“一校”为科普学校,“一中心”为科普惠农服务中心。唐山市“五个一”工程的重点在县区,现就滦南县的工作开展情况透视“五个一”工程的功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一片普通的树叶,人们常不屑一项。如果将它与一首小诗或一句美妙的赠言放在一起,并过塑后成为一种旅游工艺品,情况就发生变化了。这种情趣化了的树叶,使人产生暇想,可作永久留念,也可以给发明创造者带来又感。有一位美术教师名叫山丹,对树叶情有独钟,创作出了一幅幅树叶画,今世人大开眼界。这里选登的几幅,你看后是不是感到很有情趣?树叶画,顾名思义是在树叶上作画,是利用树叶的自然肌理,根据自己的创意将要表现的对象画在叶子背面,然后用刀沿着叶脉楼对,剔去空白留下形象和叶子的轮廓后,将其夫在书里,一枚小巧的树叶面就…  相似文献   

18.
彭忠阳 《金秋科苑》2012,(11):114-114
(一)一群白发人,离退显精神。未敢忘家园,常思报党恩。 (二)一群白发人,心似夕阳红。不计风年烛,余晖映楚滨。 (三)一群白发人,心系众农民。科技平台上,长年献苦辛。 (四)一群白发人,结伴下农村。串户忙阡陌,高科送上门。  相似文献   

19.
病房里,生命垂危的琼西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她望 着眼前的萧萧落叶,绝望地说:“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的生命就结束了。”老画家贝尔门,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用彩色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文化》2006,(9):26-26
材料:废弃日光灯管两根;绳子一节。 工具:钳子一把;塑料吸管两根;竹针一根。创意:冬天在城市居住,家中暖气十足,虽然解决了寒冷问题,但屋内空气干燥,嗓子、鼻子都不舒服,还容易感冒。为给屋内增湿,人们常在暖气上放一盘水,可没多长时间就蒸发了。大点儿的盆暖气上又放不下。我曾想了个办法,将一盆水放在窗台上,然后用一条毛巾将水引到暖气上的盘里,这样就可以让蒸汽多一些,坚持一个晚上没有问题。但效果不是很好,一是不美观,二是湿度感觉不够。有个加湿器该多好。可买一个需要好几百元。一天,家里的日光灯坏了,我想,灯管不就是最好的容器吗?又美观,盛水又多,将一端打开就可散发出蒸汽来。我留下灯管,又从外面捡了一个同样的,开始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