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浙江湖州风景秀丽的岘山南麓,碧浪湖畔,有一座壮观的公墓,墓的正面刻有“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墓前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陈公英士之墓”六个遒  相似文献   

2.
赵媛媛 《科教文汇》2007,(1):168-169
两个同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叛逆者,一个是中国的先锋派小说家,一个是日本最有实验精神的电影导演,他们都痴迷于暴力、死亡,作品的风格冷峻,倾向于审丑的美学风格。余华的创作风格用他的作品名概括就是“鲜血梅花”,梅花——灿烂的生,鲜血——绚美的死;北野武的创作风格用他的作品名概括就是“花火”,花——灿烂的生,火——绚美的死。  相似文献   

3.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阉”—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阉”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如果换了别人,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说完之后,也不加论证,因为孔子是“慎于言”的,话一多说就可能有失。不过。孔子的“慎言”却为后人的阐释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近见有刊出文章说“不知生,焉知死”与“不知死,焉知生”是一回事,二者可以循环论  相似文献   

5.
蓝师俊 《科教文汇》2009,(1):193-193
《浅析徐志摩的夸父精神》一文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一是徐志摩心中的太阳;二、徐志摩的生平昭示了他的“夸父精神”;三、徐志摩的作品中所昭示的夸父精神。对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诗人,所具有的“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九死犹不悔精神。即对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追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史峰 《知识窗》2013,(9):52-52
炎热的夏天.太阳像是一个大火球.不断向地面喷发滚滚热浪。有一座十二层高的居民楼似乎不畏这阳光的“烧烤”.在烈日下倔强地挺立着。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银行的计算机突然确认一个叫布朗的人死了,而在现实生活中,布朗却还活着,于是,发生了一连串事件。开始,他的支票上盖着“死亡停用”的章并被退了回来。接着,社会保险部门拒绝发给他退休金,因为他已经“死了”。最后,医疗保险部门也拒绝偿付他“死后”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一座白色的建筑物,大门上方有几个大字:“万维信息辐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3月10日下午6点,深南中路统建楼一楼金龙通讯市场,挤在琳琅满目的各类手机配件柜台中,蓦然抬头,“华利民对讲机”六个深红色的醒目大字显示在一块浅绿色的招牌上面。招牌的左边写着“MOTOR0LA指定代理商”。  相似文献   

10.
倾心“第一商品”左嘉仪生意人似乎对女人特别倾心,不信,去大小商店看看、女人用品从上至下由表及里真是无所不包。珠翠饰其首,轻暖披其体,时鲜甘其口,就连内衣也绣得象工艺品,至精至美了。太原市有一独特的商店,店门上赫然写着6个大字:“男士不得人内”。里面服...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是不是个“人物”很重要。是个人物,则意味着受人推重,或尊敬,或畏惧,总能享受点香火。“人物”往往与财富名望很有关系。说某个人在某一带是个人物,往往意味着这个人在那里混得开。有“黑白两道”通吃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王玉丽 《科教文汇》2007,(12S):182-182,184
鹿邑方言中有几个常用的特殊程度副词,如“生、死、飞、稀、翻”,特别是在口语中,如果表示程度极量时,一般不用“很、非常”等,而是用上述几个程度副词。本文选取“生”这一副词其语义视角、感情色彩、句法义及其组合能力等作四个方面的个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烟台本地的老人们或许还会记得:说是不知在何朝何代,朝廷作了个规定,老人凡年届花甲,不死也要离家住进坟墓,其子女如有孝心,可允许送饭食百日,以后任由老人饿死墓中.60年为一个甲子,就有了"六十岁花甲子"的说法,而老人呆的活人墓就被称作"丘子坟".  相似文献   

14.
“万物皆数”无疑是意义十分深刻的一句格言,因为笃信它,科学家们才发展了科学,人们才得以创造出我们今天拥有的物质文明。人们对万事万物都具有数量上的规定性这点似乎深信不疑:古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永远无法摆脱“生有时辰死有地”的命运;在我们周围的某个角落,仍然活跃着一些依据生  相似文献   

15.
刘宜庆 《百科知识》2013,(17):46-48
陈果夫(1892~1951年)生于浙江吴兴,为辛亥革命领袖陈其美之侄。国民党称陈果夫为"标准党人,是北伐到台前的中心人物"。作为国民党CC系首脑的陈果夫虽只上过军校,但涉猎颇多,一生成功扮演了多个角色,如国民党坚贞同志、理财专家和教育家等。陈蒋关系陈果夫1907年入浙江陆军小学堂,受其叔陈其美革命活动影响,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候政治家孙叔敖的故事。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谁遇见两头蛇就会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啊!”他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他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想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两头蛇呢?古代关…  相似文献   

17.
赵祥辉 《科教文汇》2007,(10S):187-187
自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之后,“死亡”,像是一门艺术一样在西方文学中有了全新的含义,如何将人从在死中救赎出来,成了西方文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在本文中,笔者试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平凡的悲剧人物之死的塑造上探讨其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死亡艺术。  相似文献   

18.
梅玉荣 《知识窗》2011,(4):58-59
宋词里的爱情很少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精彩片断,给人们留下更多空白,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读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谁不会在心中构筑一个生死相依的爱情庄园?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谁不设身处地想象着词人伤情断肠的情景?  相似文献   

19.
尼采,一个在宗教面前敢于直接抨击神的人。他说:上帝死了!他有宣判上帝死刑的力量!他说“: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人们惧畏他就像惧畏魔鬼,同时,人们敬仰他甚于上帝。作为思想家的尼采是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有过一  相似文献   

20.
春天的寄语     
细心的读也许会发现,今年本刊封面“今日科苑”四个大字的上方,印上了“国内第一份中国老科技工作的读物”的字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