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70年代是海洋地理大发现的年代,以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和勒皮雄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崭新的地球观由此形成。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海洋地理大发现中,却看不到中国学者的身影。1980年之后,中国的远洋科学考察团才开始出现在世界大洋上,其中最“抢眼”的要属“大洋一号”远洋调查船了。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号”结束了为期297天,行程44230海里,横跨三大洋的环球航行。而2007年伊始,它又将开始新的旅程。让我们走近“大洋一号”,沿着这艘远洋科学考察船曾经走过的航迹,寻找深海探宝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9,(4):5-5
继“雪龙号”之后的第二条极地科考破冰船和“大洋二号”远洋科考船建造项目有望在今年启动,我国海洋科考两大领域“一船独舞”的局面即将结束。这是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近期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海洋厅局长会议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航天飞机的六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0天后顺利返回地球。除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之外,原来还有一架叫“挑战者”号。不论是“亚特兰蒂斯”还是“挑战者”号,这两个名字给予人的是无限的遐想,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无穷尽的探索精神。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海洋最初的发现上。“挑战者”的环球探险“挑战者”源于19世纪英国的一艘调查船。19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准备组织一次环球探险航海,开展对世界大洋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根据地理学会的请求,军方同意提供一艘小…  相似文献   

4.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13,(22):11-11
远航163天,征程两万多海里,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等任务.于今天清晨凯旋。  相似文献   

6.
安利 《百科知识》2016,(5):28-29
正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地球科学界相继开展了"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大洋钻探计划"(ODP,1983~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已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从2013年开始,多国科学家又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同样简称IODP)。现阶段科考的主要方式是用美国"决心"号科学钻探船,钻取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文化》2009,(9):16-17
大约在上世纪的中叶,国际七知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质学家霍利斯特,在分析大洋底岩心时发现海底有波状结构,海底地形叉被冲刷成大片光秃秃的岩石和沟壑。而这种现象表明,只有被快速运动着的水流冲击后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其他则无法讲通。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说”:大洋海底存在着海底风暴。这个“假说”于1963年在美国旧金山一次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当时科技水平尚处低下的年代里,“海底风暴”之说被一些人认为几近荒唐可笑。“假说”最终在一片指责声中收场,虽然霍利斯特先生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  相似文献   

8.
科技情报站     
<正>"海洋地质十号"完成远洋科考首秀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为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1,(10):50-51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器——“蛟龙”号连续突破下潜记录,并带回一些具有科研甚至药用价值的海底矿石,让世人将目光转向浩瀚的大洋和绚丽的海底世界。这其中包括一些生物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们试图从海洋微生物中为人类寻找治病的良药,让海洋成为我们人类未来的大药房。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I0014-I0014
[导读]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近日,中国大洋样品馆组织开展了“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1航次)接收入馆样品分类描述与编码入库工作,并同步开展了航次报告及大洋“十二五”相关课题使用样品分配工作。  相似文献   

11.
说起“数字海洋”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石绥祥。他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数字海洋”的推动者、研究者、拥护者与实践者。1998年,随着“数字地球”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理念的提出,中国的海洋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我国海洋的信息化发展。1999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科学家首次提出建设中国“数字海洋”的思想。石绥祥研究员深刻意识到,未来海洋信息化工作是“数字海洋”的时代。从此,他坚定地踏上了“数字海洋”的研究与探索之路。历经4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数字海洋”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2003年,我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作为国家908专项三个项目之一,首次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展现在无数海洋人期盼的眼神中。  相似文献   

12.
新闻     
科学家找到新的洋底热液硫化物区正在执行我国第19航次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印度洋成功发现了新的洋底热液硫化物区域,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目前“大洋一号”正在进一步勘查该区域到底有多大,获取更多的数据。据介绍,洋底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是由于海水从地壳裂隙渗入地幔中,遇到熔岩被加热,热水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铁、锌、铅等金属后在高压之下从地底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形成几千吨至上亿吨的块状海底矿床。海底热液活动还形成像烟囱一样的奇特景观,在“烟囱”周围,生活着耐高温、耐高压、不怕剧毒、无需氧气的生物群落,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密度可与热  相似文献   

13.
正南大西洋波涛汹涌,而在几千米之下的海底,静静高耸着雄伟的大洋中脊。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正在探寻着它的奥秘。为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这艘环球科考船都带了哪些“神器”?给海底做CT“向阳红01”船载有调查设备共64套,分为水体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遥感信息  相似文献   

14.
由于金融因素在经济当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人们开始关注起金融机构本身,但关于金融中介的文献主要出现在最近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将依据时间的脉络来分别讨论金融中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注意到由于最近30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导致主流理论解释力的削弱。而正因为如此,“参与成本”和“功能观”理论的发现更是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据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披露信息,隶属该局的中国大型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日前在执行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警戒与保障任务期间,首次对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南端的"挑战者深渊"进行了高精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创新》2009,(11):20-20
最近,美国科学家称,我们最遥远的祖先可能来自于湖泊而不是海洋,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进化理论。 大多数专家一直认为,生命最初从海洋中开始进化,但美国加州大学的肯尼迪团队在中国南方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化石。科学家在远古湖泊中发现了一些岩石沉积物,其中有一些是多细胞动物胚胎的化石,其可能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就开始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兴旺”和“萧条”是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的。除了通常的每隔7~11年出现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以外,还有一种约50年重复一次的“兴旺”与“萧条”交替的过程。本世纪初,德国,俄国,荷兰等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开始谈论关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长波”的可能性,到本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康特拉捷夫正式提出了“长波理论”。康特拉捷夫于1930年含冤被捕,1938年在监狱去世。所以,他的长波理论在苏联长期未能得获进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18,(11):2-2
11月7日,由中国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大洋一号”船执行的中国大洋48航次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返回青岛。中国大洋48航次于7月31日从青岛起航,总航程约1.3万海里,分为两个航段执行。自然资源部北海分局负责“大洋一号”船船舶保障和技术支持,航次第一、二航段领队由北海分局派出,航次首席科学家由第二海洋研究所派出,共有来自国内24家科研单位的66名科研技术人员以及31名船员参加航次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图说科技     
《发明与革新》2014,(1):3-3
12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中国大洋30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据了解,大洋30航次计划时间180天。航程约1.9万海里,分为4个航段,预计2014年5月30日返回青岛。  相似文献   

20.
动态     
正我国首次在东南太平洋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3月31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我国科考队员近日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这一发现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科考队员是在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第五航段暨中国大洋46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中获此发现的。本航段,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南太平洋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