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为人们展现了奴隶制下的黑人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的创伤。即使在奴隶制被废除后,黑人母亲仍然生活在创伤之中。虽然黑人母亲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母女情谊对于黑人母亲的创伤愈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母爱一直是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她的新作《孩子的愤怒》背景设置在当代,关注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浸染的社会中,黑人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本文从小说中涉及到的母爱与成长问题切入,探讨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的种族歧视下黑人母亲对孩子的爱,既给孩子留下了一定的创伤,同时又为孩子之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孩子的愤怒》中的黑人母亲形象的探讨,从种族主义分析黑白文化冲突背景下母爱的迷失、母爱的缺失以及母爱的保护三方面,阐释黑人女性的成长与母爱。  相似文献   

4.
“母亲”形象的书写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同族男性的性别压制下,黑人母亲形象的书写不仅被白人话语异化,还受黑人男权话语的扭曲。本文通过解读《对立的力量》中的母亲形象,思考“圣母颂”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原因,以及母亲这个被抹杀了“自我”意识的“他者”怎样迷失于男权文化中。  相似文献   

5.
杨晓慧 《文教资料》2008,(26):32-33
<宠儿>描写了一个取材真实的美狄亚式的母亲的故事.通过女主人公瑟思在饱受奴隶制的压迫后采取的一系列心理和现实的行动:逃跑--消极反抗--积极反抗,表现黑人被践踏的人格和被戕害折磨的内心世界,着重挖掘奴隶制对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6.
<宠儿>作为托妮?莫里森的重要代表作,具有较强的文学评论价值.本文旨在剖析小说的主题:揭露奴隶制给非洲黑人带来的内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尤其是其女性成员遭受的非人待遇,而这主要是通过扭曲女性的传统四重角色-母亲、女儿、姐妹、和妻子采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宠儿》深入分析了美国黑人奴隶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奴隶制度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她虚构了奴隶制下一个杀婴母亲的生活经历,真实的描述了一个女奴的个人历史。唤作"学校教师"的奴隶主带领一群人抓捕塞丝及其子女,塞丝出于浓重的母爱而亲手结束了女儿的生命。以往对《宠儿》中塞丝杀婴的举动都寓以母爱的内涵,本文从非母爱因素谈论其杀婴的动因,并从历史主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宠儿》为她赢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奖,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小说根据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黑人母亲为了不让孩子遭受苦难而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故事。《宠儿》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它不仅揭露了奴隶制下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更体现了在艰苦条件下黑人女性的不屈奋斗和自我成长过程。本文试图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黑人女性苦难的生活经历和不屈的斗争,进而阐述她们的悲剧原因和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罗萍 《华章》2011,(22)
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叙述了一个叫艾丽卡的钢琴女教师在母亲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本文撕开了"母爱"的画皮,分析了以爱为名潜藏的扭曲人性.  相似文献   

10.
塞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生活的黑人奴隶、妻子、母亲,拥有多重身份让她失去了自我,也让她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表达她作为一名母亲的爱:在奴隶制度下,一个母亲向自己的孩子展现母爱的最佳方式,就是杀死他们,以保护他们,使其免遭奴役。然而就是这样,塞丝也没有完全摆脱奴隶制的阴影,一直深受精神上的折磨。这种折磨导致了她在发生杀婴事件的18年后完全迷失了自我,幻想出了18年后宠儿魂归的种种事件。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这份沉重的爱最终使塞丝患上了严重的人格分裂症,18年后回归的宠儿其实就是塞丝自己。与"宠儿"相处的过程其实就是塞丝在与另一个自己作斗争。最终塞丝在整个黑人社区及白人的帮助下,直面过去,重新审视过去,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1.
刘晓平 《考试周刊》2011,(72):34-35
母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奉献,母性被定义为对子女爱护的本能。本文所提到的三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母亲杀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杀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爱碧杀婴的直接原因则是对情人伊本的爱;塞丝杀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相似文献   

12.
《已知的世界》是当代美国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唯一的长篇小说,因其新颖、独特的黑人奴隶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之外,小说中采用了复杂的叙述策略,尤其是多层次的叙述手法,极大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而不同叙述层次上叙述者眼中不同的"已知世界",也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揭示黑人奴隶制社会的复杂和残酷,并深入地挖掘黑人奴隶制社会现实的复杂本质。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纪起,国际奴隶贩子把非洲的黑人运到北美洲,卖给北部工商业者和南部种植园主做奴隶,于是黑人奴隶制在北美洲发展起来。美国独立后不久,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北部废除了奴隶制,而南部则继续经营农业,奴隶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由于黑人奴隶制已经成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发生了南北战争。战争的结果,南部失败,黑人奴隶制被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是对于黑人奴隶制究竟是仁慈的奴隶制,还是历史上最残酷的奴隶制的问题,美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们似乎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在现代美国历史学家中,认为黑人奴隶制是仁慈的奴隶制的,为数不少。例如,美国有一位著名教授科特里尔(R.S.Cotterill)于1936年写道: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部反思和拷问美国历史的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1855-1873年美国奴隶制时期,以及南方重建时期的历史问题,为非裔美国人和所有美国人重新"记忆"那段历史提供了思考的平台,体现了莫里森浓郁的历史意识.虽然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却是一个从黑人主体视角审视下的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重构的作品.小说从黑人主体视角出发,匡正了被白人主流文化扭曲的历史描述和黑人形象,为重塑黑人民族文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文旨在研究作者从黑人主体视域出发对历史文本进行的文学重构.  相似文献   

15.
<正>文学语言不同于常态语言。一篇文学作品,它的文学性首先体现在陌生化的语言上面。陌生化语言从形式上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偏离和变异,通过强化、颠倒、拉长、缩短、扭曲等方法,实现常态语言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从内涵来说,是对常态语言的丰富和升华,更新了我们的习惯反应,唤起我们对事物、客体新鲜度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品《宠儿》深刻揭露了蓄奴制不仅折磨黑奴的肉体,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挥之不去的梦魇般的精神创伤。本文尝试解读小说中体现出的主人公塞斯所遭受的精神伤痛弥合的过程,即黑人个体只有与复杂变化的黑人群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并在迷失的历史创伤中重构健康独立的主体意识,认清伤害的来源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抗,才能彻底打破精神锁链,真正实现黑人个体精神创伤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7.
奴隶制湮没了人性,剥夺了美国黑人族裔作为人的身份,给黑人族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磨难。黑人族裔要想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必须直面历史并互帮互助。本文从黑人族裔的身份入手,探究《宠儿》中体现的黑人族裔从身份丧失到重构这一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反映了奴隶制对黑人带来的伤害和折磨.小说中充满了圣经原型,本文试图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9.
1987年,莫里森发表了不朽杰作《宠儿》。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写作技巧,通过宠儿,十八年前塞斯被迫杀害自己的襁褓中的女儿,对塞斯一家人的萦绕,以及塞斯对于过去那段历史的重新记忆与认识,揭露了黑奴制对于这个黑人社会所带来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的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吁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