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5小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时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经过了谁的努力呢?生:经过李博士的努力。师:怎么让你想到李博士呢?书上是怎么写的?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所以这里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应该是李博士。师:现在我们把李博士加进去,读一读这段话。(生读:经过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难道靠李博士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了吗?生:还要靠青年的努力。师:…  相似文献   

2.
幽默哈哈镜     
太懒有一次上课时,老师突然看到一位学生右手上绑着石膏,于是就问:“才几天不见,你的手怎么了?”生:“断掉了!”师:“啊?怎么会断掉呢?”生:“因为我太懒了,所以就断掉了……”师:“太懒了手也会断掉?”生:“不是啦,因为前几天我走在路上,走着走着有一个小石头就跑到我的鞋子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和实践呢?先来看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师生对话:眼例一演四年级《雨中》教学片段师:苹果滚了一地,这时姑娘最希望什么?生:汽车能停下来……有人帮她……师:来帮姑娘———生:捡苹果。师:但是,姑娘———生:担心了。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皱起了眉头。师:她是怎么想的?生:他们捡了苹果会跑走的……师:这段话该怎么读呢?生:读得快一点、轻一点……眼…  相似文献   

4.
(一)(联系电视剧导入新课,生自读自悟)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表达的意思。生:这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到隆中草舍去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诸葛亮的故事。师“:茅庐”怎么讲?生: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草舍的意思。师“:顾”呢?生:拜访。师:题目里的“三”,究竟解释为第三次呢,还是理解为前后一共去了三次?讨论一下。(生讨论探究)生:课文写的就是刘备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题目里的“三”应该指第三次。生:我不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明明写的是他们一、二两次去没有见着。生: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题目里的“…  相似文献   

5.
[课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5小节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时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  相似文献   

6.
师:这次好多了。你俩再把后两句读一下。生“:可怜九月初三夜”。生“:露似真珠月似弓”。师:刚才还是太阳呢,现在怎么变成了“月”了?生:……师:作者搞错了吧?读第一句时你还解释了半天“残阳”是落下去半边的太阳。现在怎么又变成了月亮了,怎么回事啊?生:像月亮。师:太阳像月亮了?(众笑)生:是因为太阳落下去了,才有月亮的。师:对了,作者欣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那种情景,他继续在江边散步,他又看到了一种情景,太阳现在已经怎么样了?生:落下去了。师:完全落下去了。半江红也不见了,半江瑟瑟也看不清了,完全变成了暗蓝色的…  相似文献   

7.
师:大家一定熟悉这样一句广告词———联想1+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联想的特点是什么?生:由此及彼,由甲及乙……从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师:注意,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与之相关”,二是“其他事物”。请思考:由“绿”会想到什么?生:植物、春天、希望、青春。生: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师:好。修辞中的比喻就是利用联想来完成的。什么是想像呢?生: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师:对。请大家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像。(随即板书“圆”)生: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生: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师:修辞中的比拟就是靠…  相似文献   

8.
案例:《蝙蝠和雷达》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理解得很好。那么谁能读好这一段课文呢?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师:(打断)停。它一边飞,一边从哪里发出声音?生:(做领会状)“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重读)发出一种声音。”师:(打断)叫什么?生:(再接着读)“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重读),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师:(打断)像什么?再读一次。生:(重读)“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师:好!生:(继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  相似文献   

9.
吴慧敏 《教育评论》2007,(2):146-147
有位教师上了初一年段的《第一次真好》一课,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我认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得很好。教学片段:……师:“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生:“第一次真好”,“好”在……师:你们有没有“第一次真好”的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生:第一次坐飞机,又紧张,又高兴!生:第一次为妈妈买菜。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生:当家还真不容易!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感觉很有趣。生:第一次下水游泳,很紧张。师:紧张之后呢?生:感觉很新…  相似文献   

10.
[课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5小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时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相似文献   

11.
之一:“不提问怎么读呢”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的部分实录。师: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生:珍珍很孝敬妈妈。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她不去春游了。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还有一些老师的问题: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一年级的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没有需要理解的呢?有,那就是要读出作者写这些话蕴含的感情。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多难为孩…  相似文献   

12.
一、谈话激趣,自然入题 师:上册我们学习了《小母鸡种稻子》,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生:小母鸡经过劳动得来的。 师:对,那么种稻子首先要干什么呢? 生:插秧。 师:你知道在什么季节插秧吗?  相似文献   

13.
太懒     
有一次上课时,老师突然看到一位学生右手上绑着石膏,于是就问:“才几天不见,你的手怎么了?”生:“断掉了!”师:“啊?怎么会断掉的??”生:“因为我太懒了,所以就断掉了……”师:“太懒了手也会断掉?”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用好教材师:(课件出示课本主题情境图)叮叮和当当在一次郊游中遇到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能帮他们俩把东西分一分吗?谁先来分4个苹果?生: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2个苹果。师:2瓶水呢?生:……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师:可是蛋糕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给2个同学吗?(生:能。)每人又分得多少呢?生:每人分得蛋糕的一半。师:(课件演示)是这样分吗?用手指指一指蛋糕的一半在哪里?师:看来把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蛋糕的“一半”。可是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学生交流各自的想…  相似文献   

16.
(教学生字后 ,黑板上保留了以下板书 :海洋雨点江河小溪池塘)师 :(出示“雨点下落池塘图”;手指池塘)这是什么?生 :(齐声)池塘。师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池塘呀?生 :小池塘。师 :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个小池塘的?生 :雨点躺在池塘里睡觉 ,头靠近池塘的那边 ,脚靠近池塘的这边 ,从这里可看出这是个小池塘。(笑声)(师相机板书“睡觉”)师 :瞧雨点的样儿 ,睡得好舒服呀!他怎么一点也不担心池塘里的水会把他冲走呢?生 :因为池塘太小了 ,它里面的水不会流动的。生 :有时可能有点儿晃动。生 :有点儿晃动 ,雨点会睡得更香。师 :为什么?生 :雨点跟我阿姨家…  相似文献   

17.
【案例】“加和减”教学片断:师:(板书44+25= )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生1:44+25=69。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的吗?生1:因为个位上4加5等于9,十位上4加2等于6,所以“44+25=69”。师:不简单,你是在头脑里列竖式计算的。你们还有其它算法吗?生2:我想……先用“44-4=40”,再……(一部分学生议论:计算加法,他怎么做起减法了?哈哈!几个同学笑出了声。)生2:我……(越急越说不出)师:计算加法,能先算减法吗?你再想想。其他同学也都想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倾听、鼓励为主。巡视中教师了解到生2用“44-4=40”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18.
上《咬文嚼字》课在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赏析之后,在贾岛“推敲”的故事尘埃落定之后,咬文嚼字再次进入高潮———师: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诗《早梅》,其中有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大家想一想,觉得这里填一个什么字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顿时炸开了———生1:千枝开。生2:万枝开。生3:三枝开。生4:数枝开。生5:几枝开。师:生1,你怎么想到“千枝开”呢?生1:因为唐人有诗为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嘛。(生笑)师:好,有道理。那生2,你也是这个理由?生2:是,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我也有诗为证:“黄四…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片段一】第一次执教第2、3自然段师:这么美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呀?生:这是花生。师: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知道了这是花生。这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第2自然段)生: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师:小松鼠有了这么美好的打算,又多么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那他是怎么做的呢?生:他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师:如果你是小松鼠,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生:我会想花生果去哪里了?生:我会去别的地方再找花生果。  相似文献   

20.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先看看课文:书上首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又回答了这个问题,问的是刮风是怎么一回事?刮风是什么? 生:刮风是空气的流动。 师:(点燃一支蜡烛)请看看,蜡烛和人之间有什么? 生:有空气。 师:书上面的那位小朋友吹也好,扇也好,都会怎么样呢? 生:都会使空气流动。 师:第三幅图画了一个火炉,一生火,就会听到呼呼的声音,看到炉子里火焰熊熊,烟从烟囟里冒出去,这里也有空气流动,是谁造成的呢? 生:是炉火的热让空气流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