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网络谣言逐渐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谣言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以汶川地震期间的网络谣言为样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等作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谣言一旦出笼,就没有东西能阻挡它。插上网络翅膀的谣言,无论从复制的速度还是从规模来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本文从"李素丽被抓"这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出发,对网络谣言的成因与传播机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谣言传播是古已有之的现象,互联网不仅为谣言提供新的传播平台和管道,也构成了谣言传播新的生存环境.网络谣言可以分为现实参与型谣言和原发型网络谣言.文字介质和接受人群的多元化使网络谣言传播相对理性,但这种理性特征更多是一种潜能.防范谣言传播负面影响,关键在于两方面: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和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意义]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共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干预程序化、常态化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微博谣言传播网络,结合该方法的相关指标与微博的特征,从连通性、凝聚性、距离等维度对传播网络展开分析。[结果 /结论 ]以年薪十二万加税谣言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发现:同一主题下微博谣言传播路径会因一部分同时参与了多条微博转发的用户而相连接;单条谣言传播网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单点爆发式、多点触发式以及多点连爆式。在具体的舆情策略制定上,不应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结构的微博谣言传播网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微博谣言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5.
田又萌 《新闻世界》2014,(8):126-127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的善治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荣  刘艳 《新闻世界》2012,(2):67-68
本文结合公共治理的善治理论和相关传播理论,分析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主体间权力和利益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对其中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作了重新界定,并由此形成了从现有单一到多元的网络谣言治理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拼凑裁剪的片面事实、虚假新闻让网络空间治理的难度加大。2019年4月1日,阿里巴巴发布AI"谣言粉碎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遏制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中谣言的传播,为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网络谣言传播现状出发,结合AI"谣言粉碎机"的原理和效能,探究其对网络谣言传播路径的影响,分析痛点并提出对策,助力网络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章韵洁 《视听》2016,(12):99-100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发表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但计算机互联网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网络谣言种类多,涉及面广,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近年来,涉警网络谣言更是大幅度增加,不仅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影响警民关系,而且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了解涉警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特点,加强涉警网络谣言的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曹珩 《东南传播》2014,(3):76-79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打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与此同时,大量的谣言在日趋社会化的网络上扩散传播。如今,网络已经俨然成为当下谣言传播的主阵地,其中,一大批以科学为幌子的谣言,尤其令人难辨真假。本文以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科技类谣言为研究对象,以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以往的谣言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试图梳理出科技类谣言的复杂成因,并总结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晅 《新闻世界》2012,(1):100-10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媒介(互联网、手机)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传播特点,无从证实的新闻、诽谤流言、假情报、天花乱坠的广告承诺,使得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的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2010年初的山西“地震门”事件使我们对有关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进行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受众等方面梳理阐述研究者们针对网络谣言盛行现象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言论的途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平台,构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谣言借助于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传染性等特征,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探索了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话语权的开放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拓展了话语空间,同时也为滋生和传播谣言提供了条件。因此,从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媒体自身、网络用户和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规避网络谣言的策略,推动网络传播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万怀 《新闻界》2008,(6):50-51
本文就网络谣言问题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通过网络谣言的认知与解读达到对网络谣言有效的规避与消解。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中国语境下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学分析,首先要明确网络谣言的主要特征,及网络谣言下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与治理思路及时更新、法制与技术手段的操作性这两点内容相结合,对中国语境下管制网络谣言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得出需形成具有主体理性的公民社会、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提高社会公共事件的公众参与度、确保辟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注重增强网民的网络素养这5点对策,为新时期的社会舆论治理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现如今,中国社会仍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所以正确认清中国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并明确社会管理的缺失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在提高网络谣言管理与整治效果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扩散方式多、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给个人、企业乃至社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政府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监测,推行网络实名制,将谣言控制在萌芽之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网上辟谣机制,使谣言暴露在阳光之下;注重教育与引导,强化规范与监管,让谣言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8.
郑晓燕 《出版广角》2015,(11):106-107
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样本的分析和研究,阐释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包括渠道类型、心态原因等重要元素,并提出系列双重式辩证治理的若干方略,有助于规范网民的网络传播行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为监管层监控网络谣言提供参考样本,从而积极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张悦 《新闻传播》2023,(12):25-27
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泛滥也导致互联网上滋生了许多谣言。网络谣言不仅危害社会公共秩序,还易造成社会恐慌,因此科学有效的网络谣言治理策略就格外重要。本文首先梳理了网络谣言的概念内涵,并提出网络谣言在各类新媒体应用背景下出现的新特征,然后基于“5W”信息传播理论解析了网络谣言扩散路径与形成机理,最后针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