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日两国出使西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70年代,在远东各国面临殖民地化危机总的历史背景之下,中日两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走向开国,先后组织了遣使西洋的活动。从近代化角度看,这是两国加入近代国际秩序。实现外交近代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在中日两国的历史转折关头,其意义自不待言。但如果结合史实,对两国出使活动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则会发现,两国出使西洋的行动有较大不同。本文试从出使过程、出使目的及成效等方面对两国出使西洋的活动作一比较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日两《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反应,两书均以寻求本国富国强兵之路为己任,但究其实效,它们在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两书写作背景、对儒学的态度以及对平等、民权等思想的取舍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步入近代史以前,同属于东亚后进国家,因而两国的近代思想启蒙都具有后进国家思想启蒙的特点,即有明确的对外意识和政治目的.启蒙首先在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中日思想启蒙都伴随着对西方文明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启蒙内容都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旧的伦理道德与引进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理念为主,并把个人的独立与国家的独立富强联系起来.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中日两国的近代思想启蒙在经历的时间长短、时机早晚、启蒙的深度与广度、政府与民众的参与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其中一共同之处即都开始派员赴海外留学。说起来中国人到欧美学习并不晚于日本,早在1847年,被称为华夏第一留西学人容闳即赴美,并在以后著成《西学东渐记》,而日本幕府正式派遣留学人员则是在1862年(此前某些强藩也曾派人赴海外学习)。当然,当时容闳之留学尚属私人性质,并非“公派”,但已开启近代中国人到西方求学之风。1866年,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西欧学校教育为主要内容著  相似文献   

6.
近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和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也相对出现了变化,新的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不断出现。通过对此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音乐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及音乐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进一步总结中日两国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经验,真正认识到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接纳及吸收并不是用其代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而是能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一种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发展、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这对我们着眼于当代推动中外音乐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中日两国文坛上,曾有过一种相同的文学现象,即政治小说的流行。这类新的小说形式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们在推动两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促使文学贴近时代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时间上看,日本政治小说的产物略早于中国政治小说,后者是在前者的启示和影响下出现的。中日政治小说有许多共同点。如相近的历史背景、相似的作者群体、相同的功利目的等;但在思想内容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它们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之影响,亦因国家不同、文化精神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结果。比较它们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对日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沿海港口城市的对外开放和开发成为东北亚地区早期现代化的滩头据点,并由此辐射内地,带动了全局的发展进程。中日两国开埠的方式不同,从而导致中日两国现代化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状态中求得发展进步,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中国惟有自主开放才有走出一条独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日两国都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法制的过程,但两国的学习效果却相差悬殊。日本学习西方要早于中国,且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学习了中国一千多年之后,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在教育立法领域远超中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日本的,这也为中国教育立法走符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近代教育在政策上有很多相同点,比如在原则制定方面、政策理解方面以及推行政策过程中所遇到的冲突和矛盾等。与此同时,两国教育的政策也有很多不同点,比如像决策人员素质和差距拉大了中日两国教育的政策距离,两国政府能力最终决定政策执行和推动的成败与有效性,所以,对中日两国教育的政策进行比较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两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日近代教育政策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制定原则、注重政策理解以及政策推行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两国教育政策也有不同之处,决策人员的差距拉开了两国教育政策过程的距离.政府能力的强弱最终决定了政策的成败,因此,进行两国教育政策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中国与日本近代高等教育立法思想、过程度结果的比较,探析造成近代中日高教发展悬殊的原因,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儒家文明圈的一员,却以不同的道路迈向了近代化,在教育领域中分别以近代学制的颁布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本文通过对比两国近代第一部颁布并实施的教育立法,探讨其中的相似性和异质性,使我们对中日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尚贤华 《考试周刊》2013,(45):21-23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下,同为东亚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社会转型、谋求民族生存的重大课题。两国由此开始了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近代化进程。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的屡次变革不但没有使国家富强,反而沿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陷越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决定了两国近百年来不同的遭遇。以史为鉴,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直到上个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两国都是在外来力量的压迫下,对外开放,而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但是两国的命运却很不相同。中国从鸦片战争起,一步一步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走上独立富强的社会主义道路。日本则经过明治维新,避免了亚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未能逃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但却走上了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的道路。中日两国的近代文学,也可以说都是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和发展的,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小说地位之提高,翻译小说和政治小说盛行一时,新体诗的兴起,言文一致运动,西方各种文学流派都在各自的文坛上出现过,等等。但这种相似,往往是表面的,其实质往往是不同的。对两国近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这两个同属东方文化圈、文化传统历经交融而相似的国家,在近代面临西方冲击时所作出的反应却不一样。吸收外来文化,大胆进行改革,克服民族危机,是两国共同的目标。但在改革过程中两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也导致了中日走向近代化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函授教育的沿革及现状日本的函授教育,最初是在1947年根据日本政府颁布的学校教育法而设立的社区普及型教育制度,主要是指利用通信设备(广播、电视等)进行教学的—种教育形式,旨在解决人们受时间、地理等因素的制约或因年龄等因素而不能进入全日制大学学习的问题。基于这种办学理念,又经过3年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推广实施,1950年日本将这种教育形式正式纳入了大学教育的正规课程,并由日本最高政府教育机构———文部省认定为“函授教育”。此后,函授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至今一直延续实行了50多年,为日本的各个行业培养了大…  相似文献   

18.
近代棉纺织业投资策略的中日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2年以前,棉纺织业投资的格局是民族资本和外资共存共荣,此后出现了民族资本被大规模挤出的局面。究其原因,市场环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而内在因素则在于投资策略。通过对近代棉纺织业的投资策略进行中日比较,结果发现,与日厂相比,华厂投资的投机性、盲目性和短视性都很突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日两国课程状况、教学方法、教材及图学研究的侧重点的分析、比较,研究了中日两国图学教育的异同,希望这一分析对我国图学教育工作、图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名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功能,除了标记社会个体而外,它还具有强大的替代功能。人名蕴含着一个民族文明的精华,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文化心理。人名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社会活动中,具有专门性、唯一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它的选取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命名方式、范围都极其广泛。中日两国的人名在性别角色的选字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尽管二者都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时代特征,但人名的表现形式和辈分排行的表述形式却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