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闵惠芬是我国二胡界的一面旗帜,在二胡专业传统与创新,普及与提高,教师与学生,民乐与洋乐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壮举。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的单鼓舞进行继承、改革与创新,既保留传统单鼓舞蹈的艺术审美精华,又剔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并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使之或为既适应当代社会文明精神,又能够满足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的艺术精品,是摆在我们舞蹈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杨晨 《科教文汇》2010,(11):153-154
当代艺术的审美娱乐特性日益凸显,它的大众娱乐消费功能被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同时也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娱乐需求,使群众的艺术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变革无疑具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但从辩证的观点看,当代艺术这种大众娱乐化转向及其所显示出来的审美娱乐价值观念,实际上存在着某些迷误,形成对艺术价值观及其审美精神相当程度的消解。所以探讨艺术内在精神品格与艺术的大众娱乐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艺术探索中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当代艺术的审美娱乐特性日益凸显,它的大众娱乐消费功能被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同时也满足了大众的审美娱乐需求,使群众的艺术文化权利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变革无疑具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但从辩证的观点看,当代艺术这种大众娱乐化转向及其所显示出来的审美娱乐价值观念,实际上存在着某些迷误,形成对艺术价值观及其审美精神相当程度的消解。所以探讨艺术内在精神品格与艺术的大众娱乐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代艺术探索中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是因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不断繁衍和推进而形成的,那么,在还没有出现文字的五千多年前,我们已经有了造型各异的土陶饰品和丰富多彩的器物,以及在器物上刻画出的象形“文字”符号:我们可以从古老陶瓷艺术文化中领悟到华夏民族独有的母体文化,以及它蕴涵的东  相似文献   

6.
既然我们面对的是太多的未知,就不可轻言放弃传统的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是综合心理影响的结果,作者对员工参与创新的心理过程进行了归纳,从角色认同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和行为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员工创新心理因素由创新的角色认同("我是")、创新自我效能感("我能")和创新意愿("我愿")三个因素构成.并提出假设,认为它们与员工创新行为正向相关.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149家企业中的497位员工数据,分别验证了员工创新角色认同、创新自我效能感及创新意愿三者与创新行为的正向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管理方面建议:组织应当在组织文化、领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员工创新角色的形成;同时,培养员工创新的能动性;并且通过必要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创新意愿.通过三方合力,促进组织中不断涌现出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高校艺术教育的民族特色建设、古代与西方艺术教育理念的启示等方面入手,针对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创新进行了一番探究与思考,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引民间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入高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从古代与西方艺术教育理念中汲取精华。以上举措有助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有益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而这也正是对高校艺术教育进行创新性探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国内艺术世界,对于西方艺术世界的新鲜的东西,更具有新奇感,它可以因不同于东方的艺术精神而获得国人的兴趣。忽视对东方艺术精神的开拓和研究,势必会走向庸俗化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要求艺术的创作要从现实主义原则出发,注重历史现实,深刻地揭示环境背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观众要求自己所看到的作品要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进一步的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要求作品情节丰富、生动的塑造个性化人物.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只有在创作的作品中反映人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共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在这浩瀚的文艺海洋里立于不败之地,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作品中不论描写哪一时期,无不闪现着现实主义的光辉、符合观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吴欣桐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71-1679
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随着现实情境和理论演进而不断拓展。对创新管理范式进行性别化的解构和重塑,是在创新管理研究成果之中加入性别维度、进行理论的性别化再建构和反思,有助于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承担对两性的责任、实现社会普惠。性别化的创新管理,融合了女性主义科学史、性别与科学技术、性别与管理实践、性别与创新实践、创新管理的理论成果,是以创新全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修正制度、修正知识和修正数量”三种性别化创新策略,对创新战略制定、创新计划制定、创新项目组合、创意发展、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商业化和阶段性调整八个阶段实现性别化解构和重塑,从而解决原有创新管理过程的性别盲视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创新管理的性别价值倾向性,实现创新管理中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提升人文关怀和道德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不同阶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在不同阶段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不同阶段的创新投入、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尽相同:在科技研发阶段,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R&D经费投入和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驱使下,我国环境规制政策日趋收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12—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环境规制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2)环境规制通过减弱企业的逐利动机,降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促进了企业的研发创新。(3)数字金融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外部资金支持,正向调节了环境规制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的作用效果,并协同环境规制不仅缓解企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还降低企业的逐利动机,因而能更有效推动企业创新。因此,要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应坚持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同时发挥数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功能,以优化企业内外部资金的合理配置,推动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硅谷被公认为是创新和增长的代名词,也是全球重要的颠覆性创新中心之一,苹果、英特尔、谷歌等硅谷企业更是行业翘楚。如何解释硅谷能够持续性产生颠覆性创新这一现象?结合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试图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来破解硅谷企业通过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实现颠覆性创新的密码。首先回顾了硅谷的起源,并描绘了硅谷由企业牵引的创新演进轨迹。其次,归纳了近20年来硅谷企业的代表性颠覆性创新的基本特征,并提炼了影响这些颠覆性创新的共性要素。研究结果表明:(1)构建新颖且强大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推动硅谷企业从“后发者”到“颠覆者”的关键路径;(2)嵌入平台化思维和模块化逻辑,是提升硅谷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独特性的重要机制。文章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并凝练了若干管理启示,可为当前积极探索颠覆性创新的我国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科学素养、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对科普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的创作和传播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创新发展.长期以来,因受文理分科、重理轻文思潮的影响,我国的科普创作缺乏人文艺术的滋养,科普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欠缺,导致传播度有限.将科普和艺术汇通融合,通过艺术的形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6.
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开篇言道"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一事,而精神又一事。"大学之道重在精神,大学精神重在:自由、创新。  相似文献   

17.
《软科学》2019,(2)
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研究对象,考查知识移动、创新独占和网络稳定等3种网络编配能力对价值平台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绩效,并将定制化服务作为调节变量加以探讨。实证结果表明,网络编配能力对价值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价值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定制化服务在价值平台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孵化绩效之间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杜英蓓 《知识窗》2022,(11):60-62
文章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发展需求,力求使民族传统工艺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产教融合,大力研究、传承、创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20.
现有研究对技术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然而,如何促进单一技术持续衍生出突破性产品创新群、延续技术生命周期的问题仍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因此,明晰突破性产品创新集群产生的过程与逻辑,通过构建多维度场景画像,不断促使技术与需求在各类应用场景中交汇产生新的赢利点,提升企业的技术迁移能力与技术价值创造的持续性,以应对技术替代与技术更迭风险。采用案例分析和专利研究的方法,选取戴森数码马达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技术指标、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的维度拆分和要素解构,提出相关命题并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以分析突破性产品创新群的实现机制和应用场景发挥的作用。主要贡献有二:其一,在如何提升突破性产品创新的持续性方面进行了延伸,采用多维度拆分与多指标解构的方式,探究如何促进技术持续产生突破性创新、延续单一技术生命周期;其二,将技术和需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技术与需求关联耦合与匹配互动产生价值的机理,明确了用户需求与技术价值共创的过程与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