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华栋的城市小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阐释空间.学术界对邱华栋城市小说的研究始于1996年,如今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与突破.文章对近年来邱华栋城市小说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和简要的评述,并指出了研究的盲区和软肋.  相似文献   

2.
邱华栋创作的北京形象不再是以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形象。小说运用了符号、隐喻等修辞方式,以特殊的"外乡人"视角塑造了被物质化的北京形象,并考察了现代人与北京这座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被符号化的北京形象,显示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挣扎与困境。  相似文献   

3.
邱华栋创作的北京形象不再是以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形象.小说运用了符号、隐喻等修辞方式,以特殊的"外乡人"视角塑造了被物质化的北京形象,并考察了现代人与北京这座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之间相互排斥的关系.被符号化的北京形象,显示了现代都市人生存的挣扎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胡建伟 《文教资料》2008,(28):181-183
崛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代"小说家,以创作城市小说而风靡文坛.他们对城市新人类的欲望的勾勒、城市对人的异化的表现以及自身对城市暧昧态度的流露都有其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邱华栋作品既具有新生代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即对物欲的迷恋,但更有一种内省的批判精神,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心理,而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从城市写实和城市隐喻,写实和虚构两方面产生的张力形成的,从而使邱华栋的城市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6.
邱华栋作品既具有新生代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即对物欲的迷恋,但更有一种内省的批判精神.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状态,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心理,而这种表现手法主要是从城市写实和城市隐喻、写实和虚构两方面产生的张力形成的,从而使邱华栋的城市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视角考察刘心武不同时代发表的小说中城市书写的嬗变。刘心武小说的城市书写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刘心武小说的创作与当时现代化社会思潮相呼应,通过“新人”与物质生活的书写建构了城市的现代性。而90年代之后,在消费主义及资本全球化的影响下,人的主体性被瓦解,城市场域表现单质化的特征。城市社会的文化转型导致了后现代性的凸显,刘心武的城市书写范式相应转变,小说中面对社会的复杂心理也体现出作者创作转型的焦虑。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城市又处在社会变革的最前沿。此期许多作家站在城市人的立场上探讨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像如何看待过分膨胀的金钱物欲、如何看待社会转型后的人际关系以及人性异化的问题等,这些作品容纳了相当丰厚的现代性内涵。其功能是帮助当下城市人完成心理上的调整与转型,拉近作为“他”的现代性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在现实之外,创造一个可调节的柔性空间,为现代性在中国的平稳着陆,提供道德与思想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放置在新时期文学的大背景中,以多种视角探析刘心武小说城市书写的特色。首先,相比于京味小说对北京城市乡土性的迷恋,刘心武关注北京由乡土性向现代性的转型;其次,由于对北京强烈的地域认同和问题意识,刘心武的城市书写呈现出“我城”的建构;最后,刘心武书写城市中启蒙的嬗变,理性地呈现出社会文化转型对不同人的影响。总之,刘心武连接了北京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立体地展现出北京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0.
尹戟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119-123
针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中的农民阶层分化现象,本文运用社会学分层理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探讨,分析了阶层如何分化,分化对乡村旅游的危害,以及如何从宏观政策上减少这种阶层分化.  相似文献   

11.
1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几个年轻的中国作家主动借鉴国外的创作方法,试图运用“特殊的手腕”来创作,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们就是新感觉派。虽然他们在文坛上乍生乍灭,然而其作品尤其是都市小说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闪耀着它们的独特风采。这一独特风采,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自觉地追求陌生化。那么,什么是陌生化呢?用俄国形式主义论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话说,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书写成为一种文学时尚;在城市焦虑的笼罩之下,小说家对于城市文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漠视,导致了城市题材小说普遍性的模式化与符号化。根据90年代小说家对于都市的文化立场,其审美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型,即以道德批判为核心的背对城市的写作、建立在双重人格或调和主义立场上的灰色的城市表达、丧失独立自我的卷入城市的写作,概念化特征和非常化倾向是90年代小说的都市想象的根本性缺陷。作为城市书写的灵魂的市民话语,有种种文化杂质寄生其中,尤其是暗藏于平民意识中的妥协精神与享乐主义,往往使城市书写的叙事与价值都陷入无所适从的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3.
荆棘上的生命--透视近期小说中的底层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近期刘庆邦、刘醒龙、谈歌、李佩甫、尤凤伟等作家的小说为考察对象,透视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在乡村、城市、乡村城市之间三个视界的考察中,表现出他们的生命情状,他们生恬的艰难,艰难地活着。表现他们的斗争、挣扎与尊严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15.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大陆新移民的异域生活为题材 ,创作了数十篇中、短篇小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小说的现代性进行剖析 :一是在顺应与变异之间掌握分寸 ;二是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无意识领域方面自觉程度高 ;三是隐喻和象征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大量运用。  相似文献   

16.
市民阶层和城市知识分子群体是都市的两类感知群体,也是都市诗中的主人公。中国现当代城市诗更为深刻而真实地透视出中国上个世纪都市生存的基本状态,抒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复杂难辩的都市感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张天翼以其讽刺小说"文体"所特有的第三人称内视角、儿童视角、非情节化、戏剧化和口语化叙事等现代特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体"内涵,也为中国讽刺小说文体的现代性进程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由地方小戏形成的淮剧在不同的空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上海淮剧侧重于商业性、市民性,苏北的乡村淮剧侧重于传统剧目和主旋律歌颂。大众文化兴起的时代,上海淮剧从形式和精神内涵上向现代性转型,力求反映和融入时代,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追求,同时也赢得了较好的市场效应。乡村淮剧提供了与时代一致的正价值,显示出与实践理性高度的同一性,然而却日益远离了观众和市场。这两种现代性的不同表现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铁珈名 《教师》2019,(9):38-39
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写实小说过度关注人民大众的琐碎生活,既反映了作家对人民价值观念嬗变的反思,也表达出对普通民众无意义生活和文学边缘化的现代性焦虑。新写实小说关于现代性焦虑的表述正是文学面对社会危机而尝试的新的适应方式,成就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